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进士田卓入华山
作者:姚合 〔唐代〕
何物随身去,六经与一琴。
辞家计已久,入谷住应深。
偶坐僧同石,闲书叶满林。
业成须谒帝,无贮白云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进士田卓前往华山的情感。随身带走的是什么呢?是《六经》和一把琴。离开家已经计划了很久,进入山谷后应该会住得很深。偶尔坐在和尚共用的石头上,闲暇时读书,书页在林间飘落。等到事业成功后,必须去朝见皇帝,而自己却没有存下什么心思在这白云之中。
注释
- 六经:指儒家经典,如《诗经》、《书经》等。
- 琴:古代乐器,常与文人雅士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 辞家:离开家乡,出发去别处。
- 业成:指事业有成,成功。
- 谒帝:拜见皇帝。
- 白云心:无拘无束的心态,象征洒脱与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合(约780-842年),字子元,号惭愧,唐代诗人,出身于贫苦家庭,后经过努力成为进士,历任多地官职。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描绘山水与人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姚合担任官职期间,正值科举制度盛行,田卓作为进士即将赴华山求学,诗人对此表示送别和祝福。华山作为道教圣地,象征着隐逸与学问,是理想的求学之地。
诗歌鉴赏
《送进士田卓入华山》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田卓的送别,表达了对他学业前途的美好祝愿及对未来的期许。开篇“何物随身去,六经与一琴”,直接点出田卓身上所携带的文化积累和对音乐的热爱,显示出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接下来的“辞家计已久,入谷住应深”则透露出田卓对求学之路的冥思苦想,显现出他对理想的追求与执着。
诗中“偶坐僧同石,闲书叶满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求学图景,意境悠远,令人向往。此处不仅表现了田卓的修身养性之志,也透出诗人对这种清闲生活的向往与赞美。最后两句“业成须谒帝,无贮白云心”则暗含了对现实的思考,虽然田卓的理想是追求学问和内心的宁静,但终究要面对世俗的功名与责任。这种矛盾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又有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物随身去,六经与一琴。
- 询问田卓出行携带的物品,强调知识(六经)和艺术(琴)的重要性。
-
辞家计已久,入谷住应深。
- 离家出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进入山谷后会长期居住,显示出对求学的认真态度。
-
偶坐僧同石,闲书叶满林。
- 描绘田卓在山谷中与僧人同处,享受安静的读书时光,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状态。
-
业成须谒帝,无贮白云心。
- 虽然希望能有所成就,但也意识到必须面对现实的压力,内心却渴望一种超脱的自由。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辞家计已久,入谷住应深”,呈现出工整的对仗工艺。
- 比喻:将“白云”比作心境,象征自由与洒脱。
- 象征:六经与琴象征着知识与文化的积累。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求学者田卓的祝福,同时也反映出知识分子在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之间的矛盾,强调了人们对理想的渴望与对功名利禄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六经:象征知识与智慧。
- 琴:代表文人雅士的情操与艺术追求。
- 山谷:隐喻隐逸生活和清静的求学环境。
- 白云:象征自由、洒脱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田卓随身带走了什么? A. 书籍
B. 六经与一琴
C. 朋友 -
田卓离家是经过怎样的思考? A. 随意决定
B. 深思熟虑
C. 迫不得已 -
诗中的“白云心”象征着什么? A. 追求功名
B. 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C. 对生活的失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诗,描写登高望远的情怀。
- 《早发白帝城》:李白的诗,表达了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与《送进士田卓入华山》都表达了对朋友前途的祝福,但王勃的诗更侧重于对友情的感慨,而姚合的诗则偏向于对理想与现实的探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