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时间: 2025-01-01 15:50: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作者:陆游 〔宋代〕
腐儒碌碌叹无奇,
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
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
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
一杯山药进琼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夜读书的心情。诗人感慨那些腐朽的儒生们平庸无奇,只对自己留下的书籍感到欣慰。尽管白发苍苍,年老体衰,但青灯下的读书依旧让人感到亲切如儿时。高高的梧桐树传来凉意,鼓声催逼着入睡的时刻。秋夜渐渐漫长,饥饿感袭来,便喝一杯山药粥来填肚子。
注释:
- 腐儒:指那些学识平庸而不思进取的儒生。
- 碌碌:形容平庸无为。
- 遗编:指留下的书籍或文献。
- 青灯:青色的灯光,象征夜读的环境。
- 高梧:高大的梧桐树,意指秋天的寒意。
- 叠鼓:叠加的鼓声,象征夜深人静时的催眠效果。
- 琼糜:指山药粥,形容温暖和滋补的食物。
典故解析:
- 白发:古人常以白发象征老年的沧桑与无奈。
- 青灯:古代读书时常用油灯,青灯象征着孤独的读书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诗歌以爱国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而著称,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笔。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陆游经历了国家的沦陷与个人的失意,表达了他对读书的执着和追求,通过描绘秋夜的孤独与读书的乐趣,反映出他内心的坚韧与不屈。
诗歌鉴赏: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通过独特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秋夜独自读书的情景与心境。诗的开头提到“腐儒碌碌叹无奇”,一方面表达了对当时读书人的不满,另一方面也突显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求与追求。接着,诗人通过“青灯有味似儿时”这一句,唤起了他对童年读书时光的怀念,透出一丝温馨和宁静。
诗中高梧树的描写增加了秋夜的寒意,使读者感受到深秋的萧瑟,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叠鼓发出的声音似乎在逼迫着人入睡,而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却仍然选择与书为伴,显示了他对学问的执着与热爱。最后一句提到“山药进琼糜”,不仅表达了生活的简单和朴实,也隐含了诗人对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关怀。
整首诗既有对秋夜的细腻描写,也有对读书生活的深刻反思,展现了陆游在逆境中依旧追求知识的精神,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腐儒碌碌叹无奇:表达了对那些无所作为的学者的不屑。
- 独喜遗编不我欺:欣赏自己所留下的书籍,认为其值得信赖。
- 白发无情侵老境:感慨白发苍苍,感受到老年的无奈与孤独。
- 青灯有味似儿时:表现青灯下阅读的乐趣,唤起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
- 高梧策策传寒意:描绘高梧树带来的寒意,增添秋夜的氛围。
- 叠鼓冬冬迫睡期:鼓声渐起,催促人入睡,暗示夜深。
- 秋夜渐长饥作祟:秋夜漫长,饥饿感开始作祟。
- 一杯山药进琼糜:用山药粥来满足饥饿,体现生活的简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青灯比作儿时的味道,表达温馨的感觉。
- 拟人:高梧树传递寒意,使自然景物具有人情味。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保持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围绕着读书与孤独,传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反映出在逆境中仍坚持追求的坚定信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灯:象征夜晚读书的孤独与清净。
- 高梧:象征秋季的凄凉与寒意。
- 叠鼓: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入睡的催促。
- 山药:象征生活的简单与朴实,亦具滋补之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灯”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孤独
C. 名誉
D. 权力 -
诗人感慨“腐儒碌碌叹无奇”是对什么的批评?
A. 自己的才华
B. 无所作为的读书人
C. 自然环境
D. 社会风气 -
“一杯山药进琼糜”中“山药”指代的是什么?
A. 美食
B. 读书的乐趣
C. 孤独的生活
D. 对知识的渴望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秋夜读书》:两首诗均描绘了夜晚的情景,前者侧重于思乡之情,后者则强调读书的乐趣与孤独的感受。
解读:两者都通过夜晚的意象,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体验,前者是思念,后者是对知识的追求与人生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陆游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陆游及其作品的背景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