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河豚鲈鱼席间口占》
时间: 2025-01-01 15:02: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午食河豚晚食鲈,两鱼风味绝悬殊。
怀归未必因兹品,适口何能计此躯。
春岸荻芽常喜有,秋风莼菜不愁无。
笑他俗子甘鳅鳝,为此杯羹戒不虞。
白话文翻译:
中午吃了河豚,晚上吃了鲈鱼,这两种鱼的味道相差甚远。
我怀念故乡,未必是因为今天的美味,适口的食物又怎能算得了我的身体?
春天的岸边,芦苇芽常常让我欢喜,秋天的风中,莼菜让我不愁无食。
我嘲笑那些世俗的人,只知道吃鳅和鳝,像我这样的人,根本不会在意这些。
注释:
- 河豚:一种具有毒性的鱼,味道鲜美,但需谨慎烹饪。
- 鲈鱼:一种常见的淡水鱼,肉质鲜美。
- 怀归:指思念故乡。
- 适口:适合口味的食物。
- 荻芽:即芦苇的嫩芽,春天时常见,味道清新。
- 莼菜:一种水生植物,秋天常吃。
- 俗子:指世俗的人,俗气的人。
典故解析:
“河豚”与“鲈鱼”在古代诗词中常用作描写美食,反映了人们对食材的讲究和对味道的追求。“怀归”则是古诗中常见的主题,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中甫,号约斋,宋代诗人,生于南宋,因其诗作多描写日常生活与饮食而闻名,风格质朴而生动。他的诗常常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李曾伯在一次聚餐时,感受到美食之时的思乡之情,反映了他对美食与生活的独特见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美食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思念。开头两句简单地描述了午餐和晚餐的对比,通过“绝悬殊”形容两者风味的差别,暗示了诗人对食物的挑剔和独特见解。接下来的“怀归未必因兹品”则转向内心的思考,表明美食并不是思乡的唯一原因,真正的归属感来源于心灵的深处。
“春岸荻芽常喜有,秋风莼菜不愁无”展现了自然的四季变化与生活的丰富多彩,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欣赏。最后两句则是一种轻蔑的态度,嘲笑那些只知追求平凡美食的人,表现了诗人对饮食趣味的独特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呈现了诗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与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传统美食的尊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午食河豚晚食鲈:中午吃河豚,晚上吃鲈鱼,展示了美食的丰富。
- 两鱼风味绝悬殊:两者的味道差别极大,强调个人口味的独特。
- 怀归未必因兹品:思念故乡不一定是因为这顿饭,反映内心深处的情感。
- 适口何能计此躯:适合口味的食物又怎能算得了肉体的需求。
- 春岸荻芽常喜有:春天的美好自然,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秋风莼菜不愁无:秋天的丰收,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满足。
- 笑他俗子甘鳅鳝:嘲笑那些追求平常食材的人,强调自己的独特性。
- 为此杯羹戒不虞:对饮食的挑剔与选择,表现出诗人的自信。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午食与晚食的对比,强调食物的多样性。
- 比喻:将食物比作情感的寄托,体现其重要性。
- 对仗:形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对美食的独特追求与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敬重,反映了个人价值观与世俗生活的对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豚:象征奢华与危险的美食。
- 鲈鱼:象征普通但美味的食材。
- 荻芽与莼菜:代表自然的馈赠与生活的简单快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中午和晚上分别吃了哪两种鱼?
- A. 鲈鱼与鳗鱼
- B. 河豚与鲈鱼
- C. 鳙鱼与鲈鱼
- D. 河豚与鳗鱼
-
“怀归未必因兹品”中的“品”指的是什么?
- A. 鱼
- B. 食物
- C. 酒
- D. 朋友
-
诗人对“俗子”持何种态度?
- A. 嘲笑
- B. 尊重
- C. 同情
- D. 赞美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 陶渊明与李曾伯:陶渊明的《饮酒》强调隐逸生活与自然的和谐,而李曾伯则在享受美食中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反映了两位诗人在生活态度上的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李曾伯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