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潜山
李师道 〔宋代〕
肩舆转关随俯仰,不忧弱水澄方丈。
细雾萦盘上白云,刚风肃肃天森爽。
夏木阴浓四月寒,涧流触石鸣惊湍。
到身已喜在福地,肯问玄都何处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潜山的情景和心境。诗人坐着轿子,随着山路的转折上下起伏,心中毫不担忧四周的水面是否清澈如同方丈。细腻的雾气缠绕在山腰,映衬着白云,清新刚劲的风吹来,令天空显得格外爽朗。浓密的夏树为四月带来一丝寒意,溪水触碰到石头发出悦耳的轰鸣声。身处这样的福地,诗人心中十分欢喜,便不再询问传说中的玄都何在。
注释:
- 肩舆:古代一种轿子,通常由人抬着,指诗人乘坐的轿子。
- 弱水:指“弱水三千”,形容水流缓慢的河流。
- 方丈:这里指的是一方洁净的地方,借指安宁的境地。
- 细雾:轻薄的雾气,带有朦胧的美感。
- 刚风:指清凉而劲爽的风。
- 夏木阴:夏天的树木浓密的树荫。
- 涧流:山间的小溪流。
- 鸣惊湍:溪水流动时撞击石头发出的声音,形容水流激荡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师道,字景庄,号子华,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曾任职于地方官员,以诗词见长,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景色。
创作背景:
《游潜山》创作于诗人游览潜山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身处美景时的愉悦心情。潜山作为著名的游览胜地,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歌鉴赏:
李师道的《游潜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潜山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欢喜。首句“肩舆转关随俯仰”,便以生动的画面感引导读者进入诗人的视野,体现出诗人对游览过程的敏感与细致。接下来的“不忧弱水澄方丈”则表达了一种淡然的态度,诗人在面对自然的变化时,心中自有一番从容与幽雅。细腻的雾气与白云相缠,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展现了潜山的若隐若现之美。而“刚风肃肃天森爽”更是将这份清新与凉爽的感觉通过风的描写传达出来,令人神清气爽。最后两句则从对环境的描写转向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身处美好环境的喜悦,和对理想境地的向往。这首诗在景与情的交融中,展现了李师道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肩舆转关随俯仰:乘坐轿子的过程,随着地形的变化而上下起伏,描绘出山路的曲折。
- 不忧弱水澄方丈:不担心水流的清澈,表达了一种淡然的心态。
- 细雾萦盘上白云:轻薄的雾气缠绕在山腰,与白云交融,形成一种朦胧的美感。
- 刚风肃肃天森爽:清新的风吹来,天地之间显得格外爽朗。
- 夏木阴浓四月寒:夏日的树木提供浓密的阴影,给人一种寒意的感觉。
- 涧流触石鸣惊湍:溪水流动时撞击石头,发出悦耳的声音,生动描绘出水流的动态。
- 到身已喜在福地:身处美丽的地方,心中感到欢喜。
- 肯问玄都何处坛:不再追问传说中的理想境地,暗示对现实的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弱水”比喻水流的静谧。
- 拟人:如“涧流触石鸣”,水流仿佛有感情般发声。
- 对仗:如“细雾萦盘上白云,刚风肃肃天森爽”,形成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身处美好环境的感激,体现了对生活的满足与对理想境地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潜山: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弱水:代表事物的柔和与变化。
- 细雾:表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刚风:象征清新自然之气。
- 涧流:代表生命的流动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师道的《游潜山》是描绘什么样的景象? A) 战争场面
B) 自然景色
C) 人间疾苦
D) 都市喧嚣 -
诗中提到的“弱水”是指什么? A) 一种植物
B) 水流缓慢的河流
C) 湖泊
D) 海洋 -
最后两句“到身已喜在福地,肯问玄都何处坛”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失落
B) 欢喜与满足
C) 疲惫
D) 迷茫
答案:
- B) 自然景色
- B) 水流缓慢的河流
- B) 欢喜与满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展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风格清新脱俗。
- 杜甫《望岳》:展现壮丽的山川,表达诗人豪迈的情怀,与李师道的细腻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师道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