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仇远 〔宋代〕
漠漠河桥柳外,愔愔门巷镫初。
笙歌饮散醉相扶。明月伴人归去。
娃馆深藏云木,女墙斜掠烟芜。
水天空阔见西湖。鹤立夜寒多处。
白话文翻译:
在朦胧的河桥柳树之外,初升的灯笼在安静的街巷中闪烁。
笙歌声中,醉酒的朋友相互搀扶,明月伴着人们归去。
娃娃馆深藏在云木之间,女墙斜斜地掠过烟雾。
水天一色,遥望西湖,鹤立在夜寒的多处。
注释:
字词注释:
- 漠漠:形容模糊、朦胧的样子。
- 愔愔:形容安静、静谧的样子。
- 镫:古代的一种灯具,这里指灯光。
- 娃馆:指女子的闺房或女子所住的地方。
- 女墙:女墙是古代建筑的一个部分,通常较矮,用于防卫。
- 烟芜:形容烟雾和杂草,意指模糊的景象。
- 鹤立:这里形容鹤在夜晚的寒冷中显得孤立。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明月”、“西湖”等意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仇远,字景初,号白沙,宋代诗人。仇远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山水风光和人情景象,擅长用细腻的笔触展现自然之美和生活的情趣。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人雅士常聚集在江南水乡,描绘自然与人文之美。诗歌表现了作者在美丽的夜晚与友人相聚的情景,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西江月》是一首典型的宋词,展现了作者对夜晚美景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诗的开头通过“漠漠河桥柳外,愔愔门巷镫初”勾勒出一个朦胧而宁静的夜晚,柳树轻拂,灯光初上,给人一种诗意的美感。接下来的“笙歌饮散醉相扶”描绘了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音乐与酒精交织,醉意朦胧之中,体现了人际之间的温情与关怀。
“明月伴人归去”一句,明月作为自然的象征,不仅是夜晚的陪伴者,更是情感的寄托,伴随人们归家的路途,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这份宁静与美好。诗中“娃馆深藏云木”与“女墙斜掠烟芜”的意象,既有空间的层次感,又暗含了对女性的柔美描绘,展现了生活的细腻与温婉。
最后的“水天空阔见西湖,鹤立夜寒多处”则将视野拓展至广阔的西湖,水天一色,视觉与心理的远景交融,鹤立于夜寒之中,增添了孤独却又高雅的意境。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漠漠河桥柳外:描绘了一种朦胧的景象,柳树在桥外轻轻摇曳。
- 愔愔门巷镫初:夜晚的街巷安静,初升的灯光透出温暖。
- 笙歌饮散醉相扶:朋友们在欢唱饮酒后,彼此搀扶,体现了友谊。
- 明月伴人归去:明亮的月光送伴着人们的归途,浪漫而温馨。
- 娃馆深藏云木:女子的居所隐匿在云雾的树木中,显得神秘。
- 女墙斜掠烟芜:女墙在烟雾中斜掠,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 水天空阔见西湖:水天一色的广阔景象,西湖尽收眼底。
- 鹤立夜寒多处:鹤在寒冷的夜里独自伫立,象征孤独与高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明月伴人归去”,明月比作朋友,表现温情。
- 拟人:如“女墙斜掠”,给建筑赋予了生命的动态。
- 对仗:全诗在句式上保持了对称与和谐,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夜晚美景的欣赏、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细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光明与希望,寄托思念与情感。
- 河桥:代表人际交往与生活的交汇点。
- 柳树:象征柔美与生命力,赋予景色生动感。
- 西湖:象征自然的美丽与人文的深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漠漠河桥柳外”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清晰的河流
B. 朦胧的柳树
C. 复杂的建筑 -
“明月伴人归去”中的“明月”代表什么?
A. 朋友
B. 归途的引导
C. 夜晚的孤独 -
诗中提到的“娃馆”指什么?
A. 男子的房间
B. 女子的居所
C. 酒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月夜忆舍弟”与《西江月》同样描绘了明月的意象,但前者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而《西江月》则更注重生活的细腻与欢乐。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