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桥午憩坐睡》

时间: 2025-01-14 09:28:07

路是山腰带,苔为石面花。

隔溪闻鸟语,疏竹见人家。

雨足睛须耐,神劳睡却佳。

睡魔推不去,知我怪新茶。

意思解释

猎桥午憩坐睡

原文展示

路是山腰带,苔为石面花。
隔溪闻鸟语,疏竹见人家。
雨足睛须耐,神劳睡却佳。
睡魔推不去,知我怪新茶。

白话文翻译

这条路在山腰上,路旁的苔藓像石头上的花。
隔着小溪可以听见鸟儿的歌唱,稀疏的竹林中隐约可见人家。
雨水滋润,阳光明媚,身心劳累后,睡眠是最好的享受。
可我却无法驱散困意,知道是因为喝了新茶的缘故。

注释

  1. 路是山腰带:指这条路位于山腰处。
  2. 苔为石面花:苔藓像石头上的花,形象地描绘了苔藓的美丽。
  3. 隔溪闻鸟语:在小溪的另一边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
  4. 疏竹见人家:稀疏的竹林中可以看到人们的居住之地。
  5. 雨足睛须耐:雨水充足,阳光明媚,眼睛和心境都需耐心去体会。
  6. 神劳睡却佳:身心疲惫,睡觉是最美好的享受。
  7. 睡魔推不去:困意无法驱散。
  8. 知我怪新茶:知道是因为喝了新茶才会如此困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以写景抒情见长,作品常透出清新、自然的气息。杨万里在诗歌创作中,尤其喜爱描绘自然景物,常常通过细腻的观察传达出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杨万里在游历山水时的一个午后,反映了他在自然环境中的恬淡心境。此时的他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体验到了生活的闲适与惬意。

诗歌鉴赏

《猎桥午憩坐睡》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的山水诗,诗人在山腰小路上午憩,周围的自然景色与人家的情景交融,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首句“路是山腰带”,让人感受到一条隐秘而宁静的小路,接着“苔为石面花”,用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苔藓的清新之美,突显了自然的生机。隔溪传来的鸟鸣声,构成了一幅恬静的山水画,仿佛让人忘却世俗的烦恼。“疏竹见人家”则引入了人文气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自述在享受自然馈赠的同时,身心疲惫,感受到睡眠的美好。但“睡魔推不去”,又透出一丝幽默与无奈,原来是因为饮用了新茶,反而让他更加困倦。这种细腻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体会。全诗流畅自然,意境深远,令人心生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路是山腰带:描绘出一条山腰的小路,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
  2. 苔为石面花:通过比喻,突显出苔藓的美,生动形象。
  3. 隔溪闻鸟语:点出自然的声音,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4. 疏竹见人家:结合人居环境,营造出宁静而温馨的氛围。
  5. 雨足睛须耐:表达了心境的平和,雨水与阳光的交织。
  6. 神劳睡却佳:体现出疲惫后的满足感。
  7. 睡魔推不去:自我调侃,增添了趣味性。
  8. 知我怪新茶:用幽默的方式,表达对新茶的喜爱。

修辞手法

  1. 比喻:“苔为石面花”用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苔藓的美。
  2. 对仗:全诗的结构工整,形成对仗的美感。
  3. 拟人:通过“睡魔推不去”赋予困意以人的特征,增强了诗的趣味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感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对恬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生活中的幽默和无奈。诗人在闲适中思考,表现了人生哲理的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山腰:象征着宁静与隐秘之地,代表一种远离喧嚣的生活方式。
  2. 苔藓: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美丽。
  3. 鸟鸣:代表自然的声音,增添诗的生动感。
  4. 人家:体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增添生活气息。
  5. 新茶:象征着生活的细腻与乐趣,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情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杨万里
    D. 白居易

  2. 诗中“苔为石面花”是用什么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D. 排比

  3. 诗人为何感到困倦? A. 太累
    B. 喝了新茶
    C. 天气太热
    D. 没睡好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杜甫的《望岳》
  2. 王维的《山居秋暝》
  3.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写自然景色,王维的诗更注重境界的清幽与哲理的深邃。与杨万里的闲适风格相比,王维的诗在意境上更为沉静,表达了更深的思考。

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与理解,读者不仅能感受到杨万里的诗情画意,还能在其中找到自身的情感共鸣与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