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热追凉池上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圃迥人全寂,池清虑自消。
萍根微著水,荷叶欲穿桥。
今岁知何故?秋阳尔许骄。
追凉犹有处,此老未无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秋日场景。园子里人迹罕至,池水清澈,心中烦恼也随之消散。水面上浮萍的根系微微触碰水面,荷叶似乎快要撑破桥面。今年的秋天怎么会这样?阳光依然强烈。追求凉爽的地方依旧存在,我这个老人却依然觉得无聊。
注释:
- 圃:指园子,通常是种植果树或花草的地方。
- 迥:远离,偏僻。
- 虑:烦恼、忧虑。
- 萍根:水面上浮萍的根,象征着微弱的存在。
- 欲:想要,准备。
- 骄:骄阳,指阳光过于强烈。
- 追凉:寻找凉快的地方。
- 此老:指诗人自己,表现出一种自嘲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庐陵人,南宋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风光与生活情趣,作品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秋季,诗人借助池塘的景色表达自己在宁静环境中的思考与感受,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和对秋日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秋热追凉池上》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和哲理思考的诗作。全诗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池塘场景,展现了作者在炎热秋日中的思索与感受。开头两句“圃迥人全寂,池清虑自消”,描绘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园子,清澈的池水让人心中的烦恼得以消散,体现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接下来的两句“萍根微著水,荷叶欲穿桥”,则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水面上的浮萍和荷叶,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秋水的清凉与生命的脆弱。
“今岁知何故?秋阳尔许骄”一句,诗人引入了对季节变化的思考,秋阳依旧强烈,这种对比使得诗人感受到一种秋日的无奈和惆怅。最后一句“追凉犹有处,此老未无聊”,虽说老年人感到无聊,但仍然可以在追求凉快的过程中找到生活的乐趣。这种淡淡的自嘲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使得整首诗更具哲理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圃迥人全寂:偏僻的园子里没有人,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池清虑自消:清澈的池水让人的烦恼自然消散,表达出自然的疗愈力。
- 萍根微著水:浮萍的根系轻轻接触水面,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细微。
- 荷叶欲穿桥:荷叶向上生长,似乎要穿破桥面,生机勃勃。
- 今岁知何故?:对今年秋天的异常感到疑惑,揭示内心的思索。
- 秋阳尔许骄:秋日阳光依然强烈,传达了一种对季节变化的感慨。
- 追凉犹有处:即使在热气中,仍然可以找到凉爽的地方。
- 此老未无聊:尽管年纪已大,但生活中仍有乐趣。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池水的清澈比作内心的宁静,生动形象地表达情感。
- 拟人:荷叶“欲穿桥”,赋予自然物体以人的情感和动作,增强了画面感。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对称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本诗通过对宁静秋日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和对季节变化的思考,展现了在无聊与烦恼中寻找乐趣的智慧。
意象分析:
- 圃:象征着宁静的生活环境。
- 池水:代表内心的清澈与宁静。
- 萍根: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细微。
- 荷叶:象征生命的希望与生机。
- 秋阳:象征着季节的变化,带来的无奈与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秋天的喜爱
B. 自然的宁静
C. 生活的无聊 -
诗中“池清虑自消”表达了什么? A. 池水清澈
B. 心中的烦恼消失
C. 人的孤独 -
“今岁知何故?秋阳尔许骄”中的“骄”字意思是? A. 骄傲
B. 强烈
C. 懒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秋夕》: 也描绘了秋日的景象,但更多地表现了对人生无奈与忧愁的感受,与杨万里的豁达形成对比。
- 王维的《山中杂诗》: 描述自然景色的闲适,体现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和杨万里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