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释老六言十首
参请烧丹方士,
瞻相多宝如来。
闻丹灶有声裂,
入宝山空手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去请教方士(道士),希望能学习炼丹的技术,仰望着如来佛(佛教的尊称),期待能够得到宝贵的真理。然而,当他听到炼丹灶发出的裂响声时,进入宝山却空手而归,没有得到他所期望的东西。
注释:
- 参请:请求、拜访。
- 烧丹方士:指炼丹的道士。
- 瞻相:仰望、敬仰,指看待佛教中的如来。
- 多宝:指佛教中的多宝如来,象征财富和吉祥。
- 丹灶:炼丹的灶台。
- 有声裂:听到裂响,象征着炼丹过程中的危险或失败。
- 宝山:象征性地指代获取真理或财富的地方。
典故解析:
“多宝如来”是佛教中的一位重要佛陀,通常象征着财富和佛法的珍贵。炼丹的方士常常被传说中赋予神秘的能力,能炼就长生不老的丹药,但实际生活中往往徒劳无功,“宝山空手回”则暗示着追求功名和财富的艰辛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景文,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以现实主义为主,作品多描绘社会生活、个人情感以及对历史的反思,风格沉稳。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追求理想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方士和如来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对长生不老和财富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追求理想的艰辛与无奈。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简单的四句,展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诗人在描写求道者向方士请教的过程中,展示了对炼丹术的渴望,以及对如来佛的敬仰。然而,现实的无情则通过“闻丹灶有声裂”和“入宝山空手回”两句得以体现,前者暗示了炼丹的失败,后者则象征着人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所面临的失落与空虚。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既有对道教炼丹文化的描绘,也有佛教信仰的渗透,展现了中世纪中国人对生命、财富和灵魂救赎的复杂思考。刘克庄在这首短小的诗中,运用了简练的语言,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体现了他对人生和理想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参请烧丹方士”:表达了诗人对方士的敬仰和请求,暗示了对长生的渴望。
- “瞻相多宝如来”:强调了向更高境界的追求,如来的崇高地位令人仰望。
- “闻丹灶有声裂”:揭示了炼丹的艰辛与危险,暗示了追求理想的痛苦。
- “入宝山空手回”:总结了追求的结果,强调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参请”和“瞻相”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隐喻:宝山隐喻理想和追求,空手回则象征着理想的破灭。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情,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无奈和失落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方士:象征着追求不朽和智慧的人。
- 如来:象征着理想和真理。
- 丹灶:象征着追求过程中的艰辛与危险。
- 宝山:象征着理想和财富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参请烧丹方士”指的是?
- A. 请求方士炼丹
- B. 拜访如来
- C. 找寻财富
- D. 参拜佛教
- “入宝山空手回”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成功的喜悦
- B. 理想的破灭
- C. 对财富的渴望
- D. 对人生的无奈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苏轼《题西林壁》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刘克庄的诗更偏向于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而王维则更多地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两者都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但表达的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