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指点方名屑训蒙,一方才解四方通。
定知第一番开说,万水朝宗是正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指引和教育的过程,像是教导小孩子一样,虽然在某一方面有所了解,但实际上却能通达四面八方的知识。要知道,最重要的道理是,万水都朝着宗教的方向流去,这里指的是一切都归于正道。
注释:
字词注释:
- 指点:指教、指引。
- 方名:各方的名声或学问。
- 屑训蒙:微不足道的教导,指幼稚的教育。
- 一方才解:某一方面的才智或理解。
- 四方通:能够理解四面八方的知识。
- 定知:一定能够知道。
- 第一番:最主要的事情或道理。
- 万水朝宗:万千河流都朝着宗的方向流,象征着归一的道理。
典故解析:
- “万水朝宗”出自《庄子》,原文是“万水归宗”,意指万千河流最终汇聚于大海,比喻事物的最终归属或目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平多作诗词,风格清新,注重寓意与哲理。他的作品往往蕴含深刻的道理,具有启发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的时期,教育受到重视,诗人借此表达对知识与教育的看法,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知识的广泛性。
诗歌鉴赏:
《小学识愧》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教育哲学,诗中通过对比和象征,揭示了知识的多样性和教育的重要性。开头的“指点方名屑训蒙”一语,表面上是对教育的谦逊自省,实际上却隐含着对教育者的期望,希望能够通过简单的教导,打开孩子们的智慧之门。
接下来的“一方才解四方通”则强调了知识的广泛性。虽然个体的理解可能局限于某一方面,但通过教育的引导,这种局限性可以被打破。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教育的信仰,认为教育能够引领人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达到更高的境界。
最后一句“万水朝宗是正东”生动地表现了所有知识和智慧的最终归宿,象征着文化与道德的统一。这既是对教育目的的总结,也是对人生道路的指引,强调了追求真理与正道的重要性。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更渗透着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展现了宋代人文精神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指点方名屑训蒙:在这里,诗人用“指点”表达教育的过程,而“屑训蒙”则表明这种教育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强调教育的谦逊和起点。
- 一方才解四方通:强调虽然在某一领域有所了解,但通过教育能够通达更多的知识,体现了教育的广泛影响。
- 定知第一番开说: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即开启智慧,启发思考。
- 万水朝宗是正东:最终所有的知识和智慧都归于正道,象征着终极目标和理想。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一方”和“四方”的对比,展示知识的局限与广阔之间的张力。
- 比喻:用“万水朝宗”比喻知识与真理的归宿,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知识的广泛性,倡导对真理和正道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知识的流动性和广泛性,万水归宗则表达了知识的统一。
- 宗:象征教育的最终目标和价值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万水朝宗”意指什么? A. 河流的归宿
B. 追求真理
C. 教育的重要性
D. 知识的多样性 -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看法? A. 直接陈述
B. 比喻和对比
C. 叙述个人经历
D. 描述自然景观
答案:
- A、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王之涣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可以将《小学识愧》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比,前者强调知识的教育和引导,而后者则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都是对人生不同方面的探讨,体现了宋代与唐代文化的延续与变化。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