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听鸣禽 张耒 〔宋代〕 流滞江边鬓已霜,又闻春鸟啅朝阳。 他时北去怀陈迹,寒竹疏梅黄土冈。
白话文翻译:
我滞留在江边,鬓发已经斑白如霜,又听到春天的鸟儿在朝阳中鸣叫。 将来北归时,我会怀念这里的旧迹,那寒竹和疏梅点缀的黄土冈。
注释:
字词注释:
- 流滞:滞留,停留。
- 鬓已霜:鬓发已经斑白,形容年老。
- 啅:鸟鸣声。
- 朝阳:早晨的太阳。
- 陈迹:旧时的痕迹或记忆。
- 寒竹:寒冷中的竹子,形容环境清冷。
- 疏梅:稀疏的梅花,形容景物萧瑟。
- 黄土冈:黄土坡,指北方的一种地形。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显使用典故,主要通过自然景物和情感表达来构建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个人情感和生活琐事,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此诗可能作于作者晚年,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归途的期待。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晚年,因某种原因滞留江边时所作。诗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归途的期待,以及对过去记忆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边滞留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归途的期待。首句“流滞江边鬓已霜”直接点出了作者的处境和心境,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沧桑。次句“又闻春鸟啅朝阳”则通过春天的鸟鸣和朝阳,带来一丝生机和希望。后两句“他时北去怀陈迹,寒竹疏梅黄土冈”则预想了将来北归时的情景,表达了对过去记忆的怀念和对未来归途的期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宋代诗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流滞江边鬓已霜”:直接点出了作者的处境和心境,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沧桑。
- 次句“又闻春鸟啅朝阳”:通过春天的鸟鸣和朝阳,带来一丝生机和希望。
- 后两句“他时北去怀陈迹,寒竹疏梅黄土冈”:预想了将来北归时的情景,表达了对过去记忆的怀念和对未来归途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鬓已霜”比喻年老,形象生动。
- 拟人:“春鸟啅朝阳”赋予春鸟以人的情感,生动活泼。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归途的期待,以及对过去记忆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边:象征着作者的滞留之地。
- 鬓已霜:象征着年老和时光的流逝。
- 春鸟: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 朝阳: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 寒竹、疏梅:象征着清冷和萧瑟。
- 黄土冈:象征着北方的故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鬓已霜”比喻什么? A. 年老 B. 寒冷 C. 悲伤 D. 孤独
-
诗中“春鸟啅朝阳”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无奈 B. 悲伤 C. 希望 D. 孤独
-
诗中“寒竹疏梅黄土冈”预想了什么情景? A. 北归时的情景 B. 江边的情景 C. 春天的情景 D. 冬天的情景
答案: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样表达了作者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归途的期待。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听鸣禽》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归途的期待,但张耒的诗更加简洁明了,而苏轼的诗则更加深情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特点。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有助于理解张耒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