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后一日寻梅东门外马上遇雪》

时间: 2024-09-19 21:37:06

羸骖出东郭,静与幽意期。

寻梅冷入眼,野路信所之。

寒萼靳未吐,我自爱横枝。

雪花忽排空,成此一段奇。

岁晚故人阔,天寒鸿雁稀。

南国少霜霰,北山多蕨薇。

坐看节物改,莫遣心事违。

角巾风猎猎,日暮独吟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羸骖出东郭,静与幽意期。寻梅冷入眼,野路信所之。寒萼靳未吐,我自爱横枝。雪花忽排空,成此一段奇。岁晚故人阔,天寒鸿雁稀。南国少霜霰,北山多蕨薇。坐看节物改,莫遣心事违。角巾风猎猎,日暮独吟归。

白话文翻译:

瘦弱的马儿走出东城,静谧与深邃的意境相约。寻找梅花,寒冷映入眼帘,野外的道路随意而行。寒冷的花蕾紧闭未开,我却喜爱那横斜的枝条。雪花突然飘洒空中,成就了这一段奇景。年末故人疏远,天寒地冻,鸿雁稀少。南方少有霜雪,北方山中多蕨菜和薇草。坐着观察季节的变化,不要让心事违背。头巾在风中猎猎作响,日暮时分独自吟咏归来。

注释:

  • 羸骖:瘦弱的马。
  • 东郭:东城。
  • 幽意:深邃的意境。
  • 寒萼:寒冷的花蕾。
  • 靳未吐:紧闭未开。
  • 横枝:横斜的枝条。
  • 排空:飘洒空中。
  • 岁晚:年末。
  • 故人阔:故人疏远。
  • 鸿雁稀:鸿雁稀少。
  • 霜霰:霜雪。
  • 蕨薇:蕨菜和薇草。
  • 节物改:季节的变化。
  • 莫遣:不要让。
  • 角巾:头巾。
  • 风猎猎:风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歌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淡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腊月后一日出城寻梅,途中遇雪的情景。诗中通过对梅花、雪花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时节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冬日寻梅为线索,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深沉情感。诗中“羸骖出东郭”一句,以瘦马出城的形象,烘托出冬日的寂静与冷清。“寻梅冷入眼”与“寒萼靳未吐”相映成趣,既表现了梅花的坚韧,又透露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雪花飘洒的景象,被诗人形容为“成此一段奇”,赋予了自然现象以诗意的美感。结尾的“角巾风猎猎,日暮独吟归”,则传达了作者在寒冷冬日中的孤独与自得其乐。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时节变迁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羸骖出东郭,静与幽意期:瘦弱的马儿走出东城,静谧与深邃的意境相约。
  2. 寻梅冷入眼,野路信所之:寻找梅花,寒冷映入眼帘,野外的道路随意而行。
  3. 寒萼靳未吐,我自爱横枝:寒冷的花蕾紧闭未开,我却喜爱那横斜的枝条。
  4. 雪花忽排空,成此一段奇:雪花突然飘洒空中,成就了这一段奇景。
  5. 岁晚故人阔,天寒鸿雁稀:年末故人疏远,天寒地冻,鸿雁稀少。
  6. 南国少霜霰,北山多蕨薇:南方少有霜雪,北方山中多蕨菜和薇草。
  7. 坐看节物改,莫遣心事违:坐着观察季节的变化,不要让心事违背。
  8. 角巾风猎猎,日暮独吟归:头巾在风中猎猎作响,日暮时分独自吟咏归来。

修辞手法:

  • 拟人:如“寒萼靳未吐”,将花蕾拟人化,形容其紧闭未开的状态。
  • 比喻:如“雪花忽排空,成此一段奇”,将雪花飘洒的景象比喻为一段奇景。
  • 对仗:如“岁晚故人阔,天寒鸿雁稀”,通过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冬日寻梅遇雪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时节变迁的感慨。诗中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深沉情感。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坚韧和清高。
  • 雪花:象征纯洁和美丽。
  • 瘦马:象征孤独和坚韧。
  • 横枝:象征自由和随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羸骖”指的是什么? A. 瘦弱的马 B. 强壮的马 C. 快速的马 D. 慢速的马

  2. 诗中“寒萼靳未吐”形容的是什么? A. 花蕾紧闭未开 B. 花蕾已经开放 C. 花蕾即将凋谢 D. 花蕾已经凋谢

  3. 诗中“雪花忽排空”形容的是什么? A. 雪花飘洒空中 B. 雪花静止不动 C. 雪花迅速融化 D. 雪花堆积成山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梅花》: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梅花坚韧品质的赞美。
  • 陆游《卜算子·咏梅》: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梅花高洁品质的赞美。

诗词对比:

  • 张栻《腊后一日寻梅东门外马上遇雪》与王安石《梅花》:两者都以梅花为主题,但张栻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时节变迁的感慨,而王安石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对梅花坚韧品质的赞美。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张栻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