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姚氏三瑞堂(姚氏世以孝称)》

时间: 2025-01-17 10:16:53

君不见董邵南,隐居行义孝且慈。

天公亦恐无人知,故令鸡狗相哺儿,又令韩老为作诗。

尔来三百年,名与淮水东南驰。

此人世不乏,此事亦时有。

枫桥三瑞皆目见,天意宛在虞鳏后。

惟有此诗非昔人,君更往求无价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君不见董邵南,隐居行义孝且慈。
天公亦恐无人知,故令鸡狗相哺儿,
又令韩老为作诗。尔来三百年,名与淮水东南驰。
此人世不乏,此事亦时有。
枫桥三瑞皆目见,天意宛在虞鳏后。
惟有此诗非昔人,君更往求无价手。

白话文翻译

你难道没有见过董邵南吗?他隐居在外,行义行孝,慈爱而善良。
上天也恐怕无人了解,所以让鸡和狗来哺育他的孩子,
还让韩老为他作诗。从此以来三百年,他的名声和淮水东南的流淌一样驰骋。
这个世界上并不缺少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在枫桥的三瑞堂大家都能看到,上天的意愿正如虞鳏之后的情景。
惟独这首诗不是古人所作,你更应该去寻求这无价的作品。

注释

  1. 董邵南:即董其昌,明代著名书画家,以隐居和义孝闻名。
  2. 鸡狗相哺:比喻自然界的和谐,以及人们对孩子的爱护。
  3. 韩老:指韩愈,一位唐代的文学家,诗人。
  4. 三瑞:指三种祥瑞的象征,可能与历史人物或事件有关。
  5. 虞鳏:虞舜的后代,象征着长久以来的孝道传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气,又有婉约之美。苏轼在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的中年时期,正值北宋盛世,社会风气宽松,文人之间的交流频繁。诗中提到的董邵南与韩愈,反映了对古代贤者的追慕与对孝道的推崇,体现了苏轼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诗歌鉴赏

《苏州姚氏三瑞堂》这首诗在形式上体现了苏轼的文人情怀,字句之间流露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诗中通过董邵南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在强调孝道与仁爱方面,体现出诗人对社会伦理的关注。诗中提到的“鸡狗相哺儿”,不仅是对自然和谐的描绘,也是对人类亲情的深刻反思。

此外,诗的结尾部分“君更往求无价手”则是对读者的期许,鼓励人们追寻那些真正珍贵的东西。苏轼在诗中不仅仅是在歌颂孝道,更是在提醒世人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以及对传统美德的坚守。整首诗中洋溢着一种豁达和洒脱的情绪,令人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德的执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君不见董邵南:引入董邵南,强调他的隐居生活与孝行。
  2. 隐居行义孝且慈:指出董邵南的高尚品德。
  3. 天公亦恐无人知:表达上天对贤人的关注,恐怕无人能识其德行。
  4. 故令鸡狗相哺儿:通过自然和谐的比喻,展示对孩子的关怀。
  5. 又令韩老为作诗:提到韩老(韩愈)为这一美德作诗,强调文化传承。
  6. 尔来三百年,名与淮水东南驰:说明董邵南的名声流传已久。
  7. 此人世不乏,此事亦时有:世上虽有许多这样的贤人,但事迹仍然稀有。
  8. 枫桥三瑞皆目见:枫桥之地见证了这些美德。
  9. 天意宛在虞鳏后:暗示上天之意在于维持孝道的传统。
  10. 惟有此诗非昔人:强调这首诗的独特性。
  11. 君更往求无价手:劝诫读者应珍惜这样的诗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鸡狗相哺儿”,暗示自然对人情的关怀。
  • 对仗:整首诗在形式上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 夸张:如“名与淮水东南驰”,强调名声的广泛传播。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董邵南的孝行与隐居,展现了对传统美德的尊重与推崇,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表现了诗人对人性美和道德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董邵南:象征隐士与贤者。
  2. 鸡狗:代表自然界的和谐与关怀。
  3. 三瑞:象征美德的象征。
  4. 淮水:流动的时间与历史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董邵南是哪个朝代的人? A. 唐代
    B. 明代
    C. 宋代
    D. 汉代

  2. 诗中提到的“鸡狗相哺儿”意在表达什么? A. 自然和谐
    B. 人类的自私
    C. 经济繁荣
    D. 文化衰退

  3.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个人成就
    B. 孝道与道德
    C. 爱情
    D. 友情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将进酒》:同样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但更侧重于豪放与人生哲理。
  • 《春望》:强调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情感,风格上较为沉重。

参考资料

  1. 《苏轼全集》
  2. 《宋代诗词鉴赏》
  3.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