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韦明府为致东阳潭石鲫鲙》

时间: 2024-09-19 21:50:40

锦鳞衔饵出清涟,暖日江亭动鲙筵。

叠雪乱飞消箸底,

散丝繁洒拂刀前。

太湖浪说朱衣鲋,汉浦休夸缩项鳊。

隽味品流知第一,更劳霜橘助芳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锦鳞衔饵出清涟,暖日江亭动鲙筵。
叠雪乱飞消箸底,散丝繁洒拂刀前。
太湖浪说朱衣鲋,汉浦休夸缩项鳊。
隽味品流知第一,更劳霜橘助芳鲜。

白话文翻译:

锦鳞鱼衔着饵料跳出清澈的水面,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江边的宴席。
飞舞的雪花在筷子底下纷纷扬扬,细细的鱼丝撒在刀前。
太湖的波浪说着红衣的鲫鱼,汉水的河口却不必夸耀小鳊鱼。
独特的美味在品尝中自知是最好的,更要感谢霜橘的陪衬,让它更加鲜美。

注释:

  • 锦鳞:美丽的鱼鳞,指鱼的绚丽色彩。
  • 鲙筵:鱼宴,专指以鱼为主的宴席。
  • 叠雪:形容雪花纷纷扬扬,像叠起来一样。
  • 朱衣鲋:红色的鲫鱼,形容鱼的颜色。
  • 缩项鳊:缩脖的鳊鱼,指的是一种小型鱼类。
  • 隽味:指独特的美味,隽字有“优雅、出众”的意思。

典故解析:

  • 太湖:位于江苏和浙江交界处,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因其丰富的水产品而闻名。
  • 汉浦:指汉水的入海口,汉水是长江的支流之一,流域内也有丰富的鱼类资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群玉(约公元760-约820年),唐代诗人,字子云,号青山,著有多首诗词,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故,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在东阳潭的时节,正值春暖花开,正是适合垂钓和品尝美食的好时光,表达了对美味的赞美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诗歌鉴赏:

李群玉的《石门韦明府为致东阳潭石鲫鲙》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美与人文情感的交融。诗中开头两句通过对“锦鳞衔饵”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水中鱼儿的灵动,也渲染了江边宴席的热闹气氛。接下来的“叠雪乱飞消箸底”,则通过生动的意象将鱼宴的场景进一步丰富,仿佛看到雪花般的鱼丝在筷子底下飞舞,令人垂涎欲滴。

第三联引入了太湖和汉水的对比,强调了不同水域鱼类的独特风味,表现出诗人对地方特产的认同与赞美。而最后两句,则是对美味的总结,强调了美食的独特之处,和自然馈赠的美味。

整首诗在言辞上流畅自然,意象丰富,充分展现了唐代诗歌的优雅与精致,也折射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锦鳞衔饵出清涟:描绘了锦鳞鱼在水面跃起,一方面展现了水的清澈,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鱼儿对饵料的渴望。
  2. 暖日江亭动鲙筵:通过暖阳的照耀,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强调了宴席的热闹和欢快。
  3. 叠雪乱飞消箸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宴席上鱼丝如雪花般飞舞的场景,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用餐氛围。
  4. 散丝繁洒拂刀前:表现了鱼丝在刀前洒落的情景,进一步增强了诗的生动感。
  5. 太湖浪说朱衣鲋:引入了太湖的波浪,象征着丰富的水产,强调了鲫鱼的美味。
  6. 汉浦休夸缩项鳊:对比太湖与汉水的鱼类,显示出诗人的审美高度,强调地方特产的独特性。
  7. 隽味品流知第一:总结了鲫鱼的美味,强调其在众多美食中的地位。
  8. 更劳霜橘助芳鲜:表达了感谢霜橘的陪衬,使得这道美味更加鲜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鱼的色彩与锦绣相提并论,提升了鱼的价值感。
  • 拟人:将鱼的行为赋予了人性化的特点,使得作品更具生动感。
  • 对仗:如“叠雪乱飞”与“散丝繁洒”,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美食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唐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锦鳞:象征着美丽与珍贵。
  2. 鲫鱼:代表了地方特产与丰盈的水域。
  3. 霜橘:象征着清新与美味的配合,提升了佳肴的风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锦鳞”指的是: A. 鱼的颜色
    B. 鱼的品种
    C. 鱼的数量

  2. “暖日江亭动鲙筵”中的“动”字主要表达了: A. 动荡不安
    B. 活泼热闹
    C. 宁静安详

  3. 诗中提到的“霜橘”主要用来: A. 增添美味
    B. 作为装饰
    C. 代表季节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李群玉与王维的风格,李群玉的诗歌较为细腻生动,王维则更倾向于宁静的山水画面,展现了不同的审美取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