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南禅寺
作者: 华善述 〔明代〕
秋风郭外泊,落日寺中行。
欲借空林意,聊移畏路情。
阶虫惊客住,檐鹊代僧迎。
雉堞如云近,还疑是化城。
白话文翻译:
在秋风中,船只停泊在城外,夕阳映照着寺庙的走廊。我想借用这空旷的树林的意境,暂时缓解我对道路的恐惧。台阶上的虫子吵闹着让我停下,檐下的喜鹊替僧人来迎接我。远处的雉堞像云一样近,竟让我怀疑这是不是变幻的城池。
注释:
字词注释:
- 郭外:指城墙外。
- 泊:停泊,停留。
- 落日:夕阳,日落。
- 欲:想要。
- 借:借助,借用。
- 空林意:空旷树林的意境。
- 聊移:姑且转移,暂时改变。
- 畏路情:对道路的恐惧或顾虑。
- 阶虫:台阶上的虫子,可能是蟋蟀或其他虫类。
- 惊:惊动,打扰。
- 代:代替。
- 迎:迎接。
- 雉堞:雉堞是指用土块或石块砌成的防御工事,形状像雉鸡,常常用来比喻城墙。
- 化城:化是变化的意思,化城意指变化的城市,或是幻象。
典故解析:
“化城”常用于形容人与自然或人心的变幻,可能引申至对世事无常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华善述,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展现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游南禅寺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游览南禅寺时所作,表达了他在寺庙中感受到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对世事变幻的感慨。
诗歌鉴赏:
《游南禅寺》通过描绘秋日的自然景色和寺庙的宁静,表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反思。首联“秋风郭外泊,落日寺中行”设定了一个秋日傍晚的场景,秋风送来阵阵凉意,船只停靠在城墙外面,落日的余晖洒落在寺庙之中,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孤独的氛围。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一种从繁嚣中解放出来的安宁。
接下来的“欲借空林意,聊移畏路情”,诗人借助空旷的树林意象,表达了对内心恐惧情绪的暂时转移。这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依赖和向往,仿佛自然能够治愈心灵的创伤。接着“阶虫惊客住,檐鹊代僧迎”,描绘了意外的细节,虫子在阶梯上吵闹,喜鹊在屋檐下迎接客人,这些细小的描写增添了生活的气息,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最后一句“雉堞如云近,还疑是化城”则是对眼前景象的诗意升华,雉堞在日落的余晖中显得神秘而遥远,仿佛是变化的幻影,引人深思。在这种氛围中,诗人似乎在探讨人生的无常与变化,结合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生命哲学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风郭外泊:秋风吹来,城外的船只停泊,渲染出一种凉意和宁静。
- 落日寺中行:夕阳照耀下,诗人在寺庙中游走,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
- 欲借空林意:诗人希望借助空旷树林的意境,暂时抚慰心中的恐惧。
- 聊移畏路情:姑且转移对漫漫旅途的畏惧,表达了对现状的接受。
- 阶虫惊客住:台阶上的虫鸣打扰了诗人的思绪,体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互动。
- 檐鹊代僧迎:喜鹊在檐下迎接,代替僧人,增添了几分生动与灵动。
- 雉堞如云近:远处的城墙像云一样靠近,展现出一种模糊的境界。
- 还疑是化城:诗人对眼前景象产生了疑虑,是否是一座变化的幻影城池,暗示着世事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雉堞”比作“云”,描绘出一种似真似幻的美感。
- 拟人:虫鸣和喜鹊的描写赋予自然以生动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前两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南禅寺的游览,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心的宁静与世事的变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深刻的思考与感悟。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了对人生旅途的反思与对自然的归属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象征着萧瑟与变迁,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 落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空林:象征着宁静与内心的安宁。
- 虫鸣:象征着生命的细微与脆弱。
- 喜鹊:象征着吉祥与自然的灵动。
- 雉堞:象征着人类的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郭外”指的是哪里? A. 城墙内
B. 城墙外
C. 山中
D. 水边 -
诗人想借用什么来转移对道路的恐惧? A. 寺庙
B. 秋风
C. 空林的意境
D. 落日 -
“阶虫惊客住”中的“惊”意思是: A. 让人高兴
B. 让人惊讶
C. 让人打扰
D. 让人害怕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山中问答》 - 王维
诗词对比:
- 《游南禅寺》与《静夜思》: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与内心的思考,但《游南禅寺》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静夜思》则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解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