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惠山》

时间: 2025-01-19 19:47:43

山色炤西津,重来不出旬。

虽言爱云石,只欲远风尘。

泉水寒如昨,松花晚作春。

九龙俱稳卧,去去莫攀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游惠山
山色炤西津,重来不出旬。
虽言爱云石,只欲远风尘。
泉水寒如昨,松花晚作春。
九龙俱稳卧,去去莫攀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惠山的美丽山景。山色在西边的水津边显得格外明亮,我再次来到这里,不知不觉又过了十天。虽然我说喜欢云雾缭绕的山石,其实只想远离尘世的喧嚣。泉水依然寒冷如昨,松花在晚春才开始绽放。九龙安静地卧着,别去攀爬它的鳞片。

注释:

字词注释:

  • :明亮、照耀的意思。
  • :十天。
  • 云石:指云雾缭绕的山石,形容山的景色。
  • 风尘:比喻世俗的纷扰和尘世的喧嚣。
  • 松花:松树开花,晚春时节的松花。
  • 九龙:可能是指山上的一种特定的景象或形态。

典故解析:

“九龙”可理解为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象征,表示祥瑞和力量。在古代,龙常被视为神灵的象征,寓意着强大和尊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华善述,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根据其作品风格来看,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物,情感真挚,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重游惠山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逃避之情。惠山作为名胜古迹,自古以来便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华善述在此时重游,显得尤为有感而发。

诗歌鉴赏:

《再游惠山》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惠山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开篇以“山色炤西津”描绘了惠山的美丽景色,山水之间的明亮与宁静引人向往。接着,诗人自述重游惠山的体验,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显示出他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诗中提到“虽言爱云石,只欲远风尘”,这句通过对比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挣扎。他表面上说喜欢自然的美景,实际上更渴望摆脱尘世的纷扰,寻求内心的宁静。接下来的描写中,泉水和松花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时间的流动与自然的恒常,泉水依旧寒冷,松花的绽放则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最后,“九龙俱稳卧,去去莫攀鳞”这句,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也隐含着一种哲理:不必追求那些高不可攀的事物,反而应当欣赏生活中的小美好。整首诗以自然为题材,情感真挚,思想深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色炤西津:山色在西边水津旁显得特别明亮,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重来不出旬:再次来到这里,不知不觉已过十天,表现出时间的流逝。
  • 虽言爱云石:虽然我口中说喜欢那云雾缭绕的山石。
  • 只欲远风尘:其实我更想远离世俗的纷扰。
  • 泉水寒如昨:泉水依旧是寒冷的,时间似乎没有改变。
  • 松花晚作春:松花在晚春时节才开始绽放,表现出自然的规律。
  • 九龙俱稳卧:九龙静静地卧着,象征着一种宁静。
  • 去去莫攀鳞:劝人们不要去攀爬这些高不可攀的景象,意在强调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美。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九龙”作为象征,寓意自然的力量与静谧。
  • 对仗:如“泉水寒如昨,松花晚作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思考,借助惠山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追求,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色: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泉水:代表清新和生命力,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松花:象征春天与希望,反映出自然的规律。
  • 九龙:象征力量与静谧,暗示内心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追求名利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逃避
    • C. 表达对历史的思考
    • D. 描写战争的残酷
  2. “泉水寒如昨”中“寒”字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温暖
    • B. 寂静
    • C. 清冷与恒常
    • D. 激烈
  3. 诗中“九龙俱稳卧”暗示了什么?

    • A. 追求高远
    • B. 追求平静与内心的安宁
    • C. 对未来的迷茫
    • D.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写自然景色,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更注重秋天的宁静与安详。
  • 李白《庐山谣》: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