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洒泉子
作者: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白话文翻译:
长久以来我对西湖怀有美好的回忆。整天站在栏杆边上眺望,看到三三两两的钓鱼舟在水上摇曳,岛屿在清秋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宁静。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声音依稀飘荡在芦花之间,白色的鸟儿成群结队,突然被惊动而飞起。自从分别以来,我闲暇时总是整理着钓鱼竿,心思却常常投入那寒冷的水云之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洒泉子:词牌名,常用于表达细腻的情感。
- 西湖:指中国杭州的西湖,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著称。
- 凭阑:指依靠栏杆,表示一种悠然自得的姿态。
- 钓鱼舟:指小船,特指用来钓鱼的小艇。
- 清秋:指秋季的清澈明亮,象征宁静和美好。
- 笛声:指吹奏的笛子发出的乐声,给人以悠扬之感。
- 芦花:指芦苇的花,生长在水边,增添自然的韵味。
- 白鸟:指水鸟,象征自然的纯洁。
- 思入水云寒:表达思绪投向冰冷的水面和云端,暗含了思乡的情感。
典故解析:
- 西湖: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象征着美丽与忧愁,许多文人墨客都在此留下诗篇。
- 笛声与芦花:笛声和自然的结合,传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代表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阆,字承恩,号隐士,生于宋代,生活在南宋时期。其词作风格清新脱俗,善于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感,作品常流露出忧伤与思念。
创作背景:
本词创作于潘阆对西湖的怀念之中,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离别的惆怅,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寄托。
诗歌鉴赏:
《洒泉子》是一首充满感情的词作,潘阆通过对西湖的描绘,展现了深厚的思乡情怀。诗歌以"长忆西湖"开篇,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韵味的画面。西湖的美丽和宁静构成了诗人内心的深刻回忆,"尽日凭阑楼上望"的意象,展现了他在高处俯瞰这一美景的悠然自得,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独感。
在诗中,"三三两两钓鱼舟"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西湖上渔舟点点的宁静场景,令人感到一丝温柔与恬淡。接着,"笛声依约芦花里"则增添了诗的音乐感,笛声与芦花交织在一起,仿佛在描绘一个悠扬的乡村音韵。白鸟的惊起,恰好表现出这种宁静中的一丝动荡,给人以感官上的冲击。
最后两句"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则是情感的高潮,诗人因思念而感到寒冷,表现出内心的孤独和对往昔的怀念。这种情感的细腻和深邃,使得整首词在自然与人情的结合中更显得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忆西湖:表达了对西湖的深切怀念。
- 尽日凭阑楼上望:整天站在楼边眺望,反映了思念的迫切。
- 三三两两钓鱼舟:渔舟的稀疏描绘出宁静的情景。
- 岛屿正清秋:描绘了秋季清幽的自然景象。
- 笛声依约芦花里:音乐与自然的融合,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 白鸟成行忽惊起:表现出自然生灵的活跃,打破了宁静。
- 别来闲整钓鱼竿:闲暇中整理渔具,反映出诗人的孤独和思念。
- 思入水云寒:内心的思绪投向冰冷的水与云,流露出深切的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思入水云寒”,将思念比作寒冷的水和云,形象生动。
- 拟人:笛声和白鸟的描绘使自然具有人情,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氛围。
- 对仗:整首词在用词上讲究对仗,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体现了对过往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湖:象征美丽与忧愁。
- 钓鱼舟:渔民的生活,宁静的象征。
- 笛声:音乐的意象,代表宁静和优雅。
- 白鸟:自然纯洁的象征。
- 水云寒:思念的冰冷与孤独。
通过这些意象,诗歌传达出一种自然与情感交织的深刻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西湖在诗中象征什么?
A. 伤痛 B. 美丽 C. 冷漠 D. 喧嚣 -
填空题: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__寒"。 -
判断题:
诗中笛声与芦花的描写表现了宁静的氛围。 (对/错)
答案:
- B
- 水云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思乡情感。
- 《江雪》柳宗元:描绘孤独与自然的意境。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洒泉子》都表达思乡之情,但前者更直接,后者则通过自然景色渲染情感,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