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折得月中枝,坐惜青春老。
及至归来能几时,又踏关山道。
满眼秋光好。相见应须早。
若趁重阳不到家,只怕黄花笑。
白话文翻译:
摘下那月中树枝,坐在这里感叹青春已逝。
等到我回来的时候又要过多久,才能再次踏上这关山道。
满眼都是美丽的秋光,见面的时候应当尽早。
如果到重阳节时还不能回家,只怕那黄花会嘲笑我。
注释:
- 折得月中枝:摘取月亮中的树枝,象征着对理想或美好事物的追求。
- 坐惜青春老:坐在这里感叹青春的流逝,表达对时间的无奈与珍惜。
- 及至归来能几时:归来需要多久,表现出对重逢的渴望和对时间的忧虑。
- 满眼秋光好:秋天的景色美丽,象征着人生的一个阶段。
- 若趁重阳不到家: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和归家的期盼。
- 只怕黄花笑:黄花象征着重阳节的菊花,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幽默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石孝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表达对人生、时光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感叹青春流逝、对家乡思念之时,反映了宋代士人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卜算子》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受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开头“折得月中枝”引入了自然意象,月亮象征着理想与追求,而“坐惜青春老”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青春流逝的惋惜。随着诗情的展开,诗人思考归来的时机,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归家之路的漫长,表现出一种无奈与焦虑。
“满眼秋光好”一句,秋天的美景在这里成为了一种对比,既美丽又带有一丝哀伤,暗示着岁月的变迁与生命的短暂。最后两句的“若趁重阳不到家,只怕黄花笑”,以黄花象征重阳节,表达了对归家的渴望和对未能如愿的自嘲。这种幽默与无奈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情感的深度与层次。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折得月中枝”: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坐惜青春老”:感叹时光流逝。
- “及至归来能几时”:对重逢的渴望和对时间的忧虑。
- “满眼秋光好”:秋天的美丽,象征着人生的某个阶段。
- “相见应须早”:强调了见面的重要性。
- “若趁重阳不到家,只怕黄花笑”:表达对未能回家的无奈和幽默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月中枝比喻追求理想。
- 拟人:黄花“笑”暗示对人情感的投射。
- 对仗:如“满眼秋光好”和“若趁重阳不到家”形成对比。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时间的珍惜,对青春的感慨,以及对归家的渴望与无奈。
意象分析:
- 月中枝: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青春:代表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 秋光:象征着成熟与岁月的流逝。
- 黄花:与重阳节关联,象征着思乡与归家的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折得月中枝”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理想的追求
- B. 对人生的无奈
- C. 对青春的怀念
-
“满眼秋光好”暗示了什么?
- A. 美好的景色
- B. 生命的短暂
- C. 归家的期盼
-
重阳节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传统节日
- B. 归家的希望
- C. 青春的结束
答案: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石孝友的《卜算子》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李清照更多的是对爱情的思念,而石孝友则聚焦于归家的渴望和对青春的怀念。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