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直院盛称起予草堂诗之善暇日览之多有可》
时间: 2025-01-04 09:05: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夫子昔居地,流传后人看。
竹藏壁中简,杏落水边坛。
流藻万蘩盛,依槐免折残。
一时雩舞乐,千古孔林寒。
渔父击舟听,门人舍瑟叹。
世多伐木者,吾道欲行难。
白话文翻译:
这片地方曾是孔子的居所,流传至今供后人瞻仰。
竹子藏在墙壁中,杏子掉落在水边的坛子上。
水草繁茂丰盛,依靠槐树免受折损。
当年祭天舞蹈乐曲的盛况,千古之后孔林却依然寒冷。
渔父划着小舟在水中聆听,门徒们放下瑟琴感叹不已。
世上砍伐树木之人众多,我的道路却想要继续前行艰难。
注释:
- 夫子:指孔子,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 流传:传承,延续至今。
- 竹藏壁中简:竹子藏在墙壁间的书简,表示书籍的珍贵和自然的结合。
- 杏落水边坛:杏树的果实落在水边的坛子上,表现自然的生机和宁静。
- 流藻万蘩:水中生长的藻类繁茂,象征着生命的蓬勃。
- 雩舞乐:古代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和乐曲,表现出历史的盛况。
- 孔林寒:孔子墓地冷清,传达出历史的沧桑感。
- 世多伐木者:指现代社会中为了经济利益而砍伐树木的人。
- 吾道欲行难:我想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道德,前路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子厚,号孟卿,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以其豪放激昂的诗风而著称。其诗多描写大自然的景色与人生哲理,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刘克庄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之时,诗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个人理想的困境。诗中表达了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敬仰,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的现状感到失望。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竹溪直院盛称起予草堂诗之善暇日览之多有可》是一首充满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追思和对当下现实的感慨。开篇提到孔子,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尊敬和对精神家园的向往。紧接着描绘了竹子、杏子、水草等自然景象,这些意象不仅构建了一个宁静优美的环境,也象征着诗人在纷扰的世俗中寻求内心的安宁。
诗的中段提到“千古孔林寒”,透过历史的镜头,诗人感叹孔子的伟大思想在现代已显得孤寂无助,似乎反映出人们对传统道德的忽视和对自然的掠夺。最后两句将目光转向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当今伐木者的无奈与愤慨,意味着追求理想的道路愈发艰难。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自然与人文,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这样的情感基调使得作品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夫子昔居地,流传后人看。
这句交代了孔子曾经生活的地方,象征着文化的传承。 -
竹藏壁中简,杏落水边坛。
描绘了自然景物,表现出一种和谐的田园生活,象征书香与自然的融合。 -
流藻万蘩盛,依槐免折残。
表达了自然繁荣的景象,强调了生命的蓬勃和顽强。 -
一时雩舞乐,千古孔林寒。
通过对比盛况与冷清,传达出历史的沧桑和对传统文化的忧虑。 -
渔父击舟听,门人舍瑟叹。
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对现代生活的感慨。 -
世多伐木者,吾道欲行难。
直接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批评与对理想的追求之艰难。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流藻万蘩盛,依槐免折残”,表现了诗的工整与韵律美。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文精神,增强了诗的深度。
- 排比:句式的重复使用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思考,以及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质疑。诗人通过对自然与历史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内心追求理想的苦涩与无奈。
意象分析:
- 竹:象征坚韧与高洁,代表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杏:象征生活的美好与自然的生机。
- 水草:象征生命的繁荣,体现自然的和谐美。
- 孔林:象征传统文化的沉淀与历史的沧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竹溪直院盛称起予草堂诗之善暇日览之多有可》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刘克庄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夫子”指的是谁? A. 孟子
B. 孔子
C. 荀子 -
诗中对比的主要意象是哪个? A. 自然与人文
B. 春天与冬天
C. 过去与未来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刘克庄的《竹溪直院盛称起予草堂诗之善暇日览之多有可》和陶渊明的《饮酒》。
-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刘克庄更注重历史的沉重感,而陶渊明则更偏向于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