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圣制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作者:苏颋 〔唐代〕
仙跸御层氛,高高积翠分。
岩声中谷应,天语半空闻。
丰树连黄叶,函关入紫云。
圣图恢宇县,歌赋小横汾。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仙帝的车驾穿行于层层云雾之中,高高的山峰上积聚着翠绿的色彩。
岩石的回声在峡谷中应答,天空的话语在半空中传来。
丰盛的树木与黄叶相连,山口通向紫色的云彩。
圣人的图绘宽阔的天空,歌声与诗篇飘荡在小横汾河的上空。
注释:
- 仙跸: 仙人的车驾,指的是天子的车。
- 层氛: 指云雾层层的状态。
- 岩声: 岩石回声,意指山谷中的回声。
- 天语: 天上的声音,象征天意。
- 丰树: 繁茂的树木。
- 函关: 山口、关口。
- 圣图: 圣人的图画,指的是皇帝的旨意。
- 宇县: 宇宙的边界,象征广阔的天空。
- 小横汾: 指横汾河的支流,可能是指小河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颋,字子瞻,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59年,卒于公元824年。苏颋在唐代文学中以诗名著称,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他的作品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繁荣时期,诗人受命于皇帝,登上骊山高顶,俯瞰壮丽的山河,表达对国家繁华和自然美景的赞美。此诗是应制之作,体现了当时文人的责任与使命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唐代盛世的繁荣景象。开篇的“仙跸御层氛”即刻引导读者进入一个仙境般的氛围,皇帝的车驾在云雾中穿行,象征着权力的至高无上和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接下来的“岩声中谷应”,通过声音的描写,营造出一个生动的山谷景象,使读者仿佛能听见岩石间的回声,与自然对话,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诗中“丰树连黄叶”,不仅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更暗含了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变化。最后两句“圣图恢宇县,歌赋小横汾”,将目光转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表达了对国家安定与民生幸福的向往与祝愿,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与责任感。
整首诗在结构上流畅自然,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是一首典型的唐代应制诗,既有个人的情感表达,又有对国家与自然的赞美,充分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与深邃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仙跸御层氛:描绘了皇帝的车驾在云雾中行驶的壮观场景,象征着皇权的神圣和不可触碰。
- 高高积翠分:形容山峰的高度和翠绿的层次,展现出自然的壮丽。
- 岩声中谷应:指山谷中岩石的回声,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的声音之美。
- 天语半空闻:天上的声音在空中传来,象征天意的显现。
- 丰树连黄叶:描绘秋日丰收的景象,传达了自然的变化。
- 函关入紫云:山口通向紫色的云彩,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圣图恢宇县:皇帝的图绘展示了宏伟的蓝图,表达了国家的宏伟目标。
- 歌赋小横汾:赞美了横汾河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文化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皇帝的车驾比作仙人的车,增添了神秘感。
- 拟人:岩声与天语被赋予了人的特性,使自然更具生命力。
- 对仗:整首诗的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国家繁荣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跸:象征皇权的威严与神圣。
- 层氛:云雾,代表着神秘与高远。
- 岩声:自然的声音,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丰树:秋天的丰收,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 紫云:神秘的色彩,象征着美好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仙跸御层氛”中的“仙跸”指的是什么?
- A. 仙人的车
- B. 普通车辆
- C. 童话中的飞车
- D. 祭祀用的车
-
诗中描绘的“丰树连黄叶”意在表现什么?
- A. 春天的生机
- B. 秋天的丰收
- C. 夏天的繁茂
- D. 冬天的寒冷
-
诗中“圣图恢宇县”体现了什么主题?
- A. 个人情感
- B. 国家繁荣
- C. 自然景观
- D. 民间传说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颋的《奉和圣制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绘了高山的壮丽景色,但苏颋更注重于皇权与自然的和谐,而王之涣则强调了诗人的感受与自然的壮美,展现了不同的视角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