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漕桥东送新除岳牧》
时间: 2025-01-19 19:04: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圣制漕桥东送新除岳牧
作者:苏颋 〔唐代〕
宝贤不遗俊,台阁尽鹓鸾。
未若调人切,其如简帝难。
上才膺出典,中旨念分官。
特以专城贵,深惟列郡安。
政行思务本,风靡属胜残。
有令田知急,无分狱在宽。
至言题睿札,殊渥洒仙翰。
诏饯三台降,朝荣万国欢。
举杯临水发,张乐拥桥观。
式伫东封会,锵锵检玉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新任岳牧的送别之情,首句提到贤才不遗余力,台阁中尽是鹓鸾(美鸟),说明朝廷对人才的重视。接着,诗人认为调任并不比直接与之沟通更为重要,隐含对官场复杂的感慨。诗中提到上层领导的才能与决策,特别强调了地方治理的重要性,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最后,诗人描绘了一场热闹的送别仪式,举杯同庆,展现出一种和谐喜庆的场面。
注释
- 宝贤:指有才德的人。
- 鹓鸾:传说中的美鸟,常用来比喻俊才。
- 调人切:调任的事情,切身相关。
- 简帝:指简文帝,古代的一位明君。
- 专城贵:指地方的权贵。
- 风靡:风气流行。
- 至言:至理名言。
- 睿札:明智的诏书。
- 宫台:指朝廷。
- 锵锵:形容声响,通常用来形容金属碰撞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颋,字子公,号延龄,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擅长诗歌创作,以其清新俊逸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正值政治兴盛之时。诗人以此诗表达对新任岳牧的祝贺与期望,反映了当时对政治风气及人事任用的关切。
诗歌鉴赏
苏颋的《奉和圣制漕桥东送新除岳牧》是一首反映唐代政治风气和对人才重视的送别诗。诗中充满了对新任官员的期望与祝福,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全诗结构严谨,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
诗的开头即以“宝贤不遗俊”展开,强调朝廷对人才的重视与珍惜,紧接着借用“鹓鸾”来形容杰出的人才,形成一种美好的氛围。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渐深入地思考了官员任用与地方治理的问题,提出“政行思务本”的观点,显露出对民生的关心和对政治的严肃态度。
结尾部分,诗人描绘了送别的欢快场景,举杯共饮,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整首诗在严肃的主题与欢快的气氛中达到了和谐统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宝贤不遗俊:强调朝廷对人才的重视。
- 台阁尽鹓鸾:描绘出朝廷中人才济济的景象。
- 未若调人切:指出调任与直接沟通的重要性。
- 上才膺出典:提到上层领导的才能。
- 特以专城贵:强调地方治理的重要性。
- 政行思务本:治理应关注民生。
- 有令田知急:紧急情况要有明确的指令。
- 无分狱在宽:强调宽厚治国的理念。
- 至言题睿札:指明智的决策。
- 殊渥洒仙翰:形容诏书的优雅。
- 诏饯三台降:描绘送别的场景。
- 朝荣万国欢:表达对国家的美好祝愿。
- 举杯临水发:形象描绘送别的欢乐。
- 张乐拥桥观:热烈的送别场景。
- 式伫东封会:意指期待美好的未来。
- 锵锵检玉坛:响亮的玉器声,为送别增添庄重气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手法,增强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鹓鸾”比喻俊才,形象生动。
- 排比:多次使用排比手法,增强诗句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新任官员的祝福和对国家治理的关注,突显了政治清明和人才重视的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鹓鸾:象征人才和美好。
- 玉坛:象征庄重和高雅的场合。
- 杯水:象征欢庆和团聚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鹓鸾”象征什么?
A. 美食
B. 人才
C. 地方治理
D. 战争 -
诗的主题主要关注什么?
A. 自然景色
B. 人才与治理
C. 爱情
D. 战争 -
“政行思务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重视表面
B. 关注民生
C. 不关心政治
D. 追求权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苏颋与杜甫的作品都表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但苏颋更偏向于对人才的讨论,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民生的疾苦。两者在风格上也有所不同,苏颋的语言更加清新俊逸,杜甫则趋向于厚重深沉。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
-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