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
时间: 2025-01-04 09:11: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圣制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
作者: 苏颋
北山东入海,驰道上连天。
顺动三光注,登临万象悬。
俯观河内邑,平指洛阳川。
按跸夷关险,张旗亘井泉。
晓岩中警柝,春事下搜田。
德重周王问,歌轻汉后传。
宸游铺令典,睿思起芳年。
愿以封书奏,回銮禅肃然。
白话文翻译:
北山的水流入海,宽阔的道路延展至天边。
顺着阳光的照射,登高望远,万物尽在眼前。
俯瞰河内的城邑,轻松指向洛阳的河川。
巡视夷关的险要,旗帜在井泉旁飘扬。
晨曦中警钟响起,春天的气息在田野间徘徊。
德才兼备的周王曾问政,轻歌曼舞的汉代后宫流传着佳音。
皇上的游历铺陈了治国典章,深邃的思想孕育着美好的年华。
我希望通过奏章向朝廷进言,回归故土以表达我的虔诚。
注释:
- 北山东入海:北山的水流向东入海,象征自然的壮丽与辽阔。
- 驰道:宽广的道路,象征顺畅的通行。
- 三光:指日、月、星,象征天地之光。
- 河内邑:指的是河南地区的城市。
- 夷关:是指险要的关隘,象征着政治上的险境。
- 德重周王:指周朝的王,强调德行的重要性。
- 宸游:皇帝的出游,象征统治者的威严与权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颋,字子美,唐代诗人,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著称,作品多涉及山水、田园和抒情题材。他的诗风格清新隽永,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盛世时期,作者登临太行山,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与历史的厚重,借此表达个人的志向与对国家的关心,反映出唐代士人的抱负与理想。
诗歌鉴赏:
《奉和圣制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是一首雄浑的山水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理想的追求。诗的开篇便以“北山东入海,驰道上连天”描绘出一幅壮丽的自然图景,展现了太行山的雄伟气势。接着,通过“顺动三光注,登临万象悬”表现了诗人在高处俯瞰大地的豪情,仿佛在与天地对话。
诗中多次提及历史人物,如周王与汉后,既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也体现了其对德才兼备的理想追求。诗的后半部分以“愿以封书奏,回銮禅肃然”结束,表达了诗人希望奏章上达朝廷、为国尽责的愿望,饱含着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丰富,既有自然的壮丽,也有历史的厚重,既表现了个人的抱负,也反映了对国家的责任感。通过生动的描绘与深刻的意蕴,诗人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山东入海,驰道上连天:北山的水流入海,宽广的道路直通天空,展现了自然的壮阔景象。
- 顺动三光注,登临万象悬:顺着三光的照耀,登高望远,万物都在眼前,强调了视野的开阔和思维的深远。
- 俯观河内邑,平指洛阳川:俯视河内的城邑,轻松指向洛阳的河川,表现了诗人的胸襟与视野。
- 按跸夷关险,张旗亘井泉:巡视夷关的险要,旗帜在井泉旁飘扬,象征着政治的险境与军政的威严。
- 晓岩中警柝,春事下搜田:晨曦中警钟响起,春天的气息在田野间徘徊,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德重周王问,歌轻汉后传:德行重于周王的询问,轻歌曼舞的汉代后宫流传着佳音,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
- 宸游铺令典,睿思起芳年:皇上的游历铺陈了治国典章,深邃的思想孕育着美好的年华,表现了对国家治理的关注。
- 愿以封书奏,回銮禅肃然:希望通过奏章向朝廷进言,回归故土以表达我的虔诚,表达了对国家的赤诚之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北山东入海,驰道上连天”,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春事下搜田”,将春天的生机与田野结合,形象生动。
- 排比:诗中多次使用排比,如“德重周王问,歌轻汉后传”,增强了表达的力量。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登高望远的主题,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历史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理想的追求,体现了唐代士人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北山:象征自然的伟岸与力量。
- 三光:代表天地的光明,象征理想与希望。
- 河内邑: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
- 夷关:政治上的险境,反映出治理的艰难。
- 春事:生机与希望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三光”指的是哪三种光?
- A. 日、月、星
- B. 风、雨、雷
- C. 火、水、土
-
“北山东入海”这句的意思是:
- A. 山水相连
- B. 北山的水流入海
- C. 山高水低
-
诗中提到的“夷关”象征着:
- A. 和平
- B. 险境
- C. 富饶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苏颋的《奉和圣制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颋更注重政治与历史的结合,而王维则更强调个人的隐逸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