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韩伯举五羊九日见怀》
时间: 2025-01-19 19:49: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为悲秋两鬓凋,总怜双目断征桡。
思君此日风前帽,何处同归月下潮。
物候又惊篱菊放,新愁都向酒杯消。
书来想亦悲离索,共听西风一雁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与对友人的思念。诗人并不因为秋天的来临而感到悲伤,反而更加怜惜自己双眼因思念而失去光彩的样子。今天风大,想起朋友时,心中不禁想问他何时能和自己一起在月下潮水边归来。时节又让人惊讶,篱笆旁的菊花已然开放,新愁只能在酒杯中消散。收到的信件也让人更加悲伤,唯有共同倾听西风中那遥远的孤雁声。
注释:
- 鬓:指鬓发,通常指两侧的头发。
- 征桡:指行舟时用的桨,诗中比喻离别。
- 帽:指帽子,这里象征着朋友的身影。
- 物候:指自然界的变化与时令。
- 篱菊:篱笆旁的菊花,象征秋天的到来。
- 新愁:指新的忧愁,这里指思念之情。
- 西风一雁:西风中飞过的孤雁,象征孤独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萱,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常常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对友人的思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五羊九日,正值重阳节,是一个亲友团聚的日子,诗人借此机会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秋天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细腻而深刻,诗人首先提出了对秋天的感受,虽然秋天常常带来萧瑟的情绪,但他并未为此而感到悲伤,反而将目光聚焦于思念的朋友身上,这种情感的转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温情。诗中通过“风前帽”的意象,揭示了对友人的渴望与期待,显示出一种孤独的美感。接着,诗人提到“物候又惊篱菊放”,在自然景象的变化中折射出人心的变化,表达了对生活的哲思。最后,诗人以酒杯为媒介,借酒消愁,体现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友谊的珍视,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在简练的字句中流露出丰富的情感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为悲秋两鬓凋:诗人不为秋天的到来而感到悲伤,反而感慨自己因思念而两鬓渐白。
- 总怜双目断征桡:诗中强调诗人的眼神因思念而失去光彩,暗含离愁别绪。
- 思君此日风前帽:今日的风使他忆起朋友的身影,表达出对友人的思念。
- 何处同归月下潮:渴望与朋友在月下潮水边重聚,表现出浓厚的情感。
- 物候又惊篱菊放:时节的变化让人惊觉,秋菊已然盛开,象征着秋天的来临。
- 新愁都向酒杯消:面对新的忧愁,诗人选择借酒消愁,显现出对生活的无奈。
- 书来想亦悲离索:收到的信件引发了对离愁的思考,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厚度。
- 共听西风一雁遥:最后通过孤雁的呼唤,展现孤独与思念的交织。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帽”比喻朋友,增强了思念的温情。
- 对仗:如“新愁都向酒杯消”,形成了和谐的音韵效果。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结合,增加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秋天的感悟,表达了离愁与孤独,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美好友情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帽:代表着朋友的存在与思念。
- 菊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常在秋天盛开。
- 孤雁:象征孤独与思念,常用于表现离别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思君”的日子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D. 端午节
-
诗人用什么来消愁?
- A. 书信
- B. 酒
- C. 花
- D. 风
-
“西风一雁”代表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愤怒
- D. 喜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张萱的诗更加注重对友人的思念,而李白则更多地体现了自我陶醉与孤独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经典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