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北郭外前汤普济庵
作者: 陈炤 〔宋代〕
一尖龙舌地,兰若此中开。
曲径深依竹,荒池浅凿苔。
要令溪水接,莫碍野云来。
只恐庵居兴,难淹出世材。
白话文翻译
在这片尖尖的龙舌形状的土地上,兰花在这里盛开。
小路蜿蜒深入竹林,荒凉的池塘边苔藓轻轻覆盖。
希望溪水能够相连,不要阻碍野云的到来。
只怕在这庵堂中久住,难以成就世间的事业。
注释
- 尖龙舌:形容土地形状,似龙的舌头。
- 兰若:指兰花盛开的地方,象征幽雅和清静。
- 曲径:曲折的小路,暗示幽深的环境。
- 荒池:荒凉的池塘,表现自然的静谧。
- 接:指连接,流通的意思。
- 莫碍:不要妨碍。
- 庵居:指隐居在庵堂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炤,字仲明,号松窗,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福建,后隐居于南方,致力于诗词创作。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作者隐居时期,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淡泊态度。诗中描绘的庵堂环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思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思考。一开头便以“一尖龙舌地”来描绘土地的形状,给予读者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接着,兰花在庵堂中盛开,象征着清雅与宁静,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曲径深依竹,荒池浅凿苔”两句,描绘了庵堂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曲折的小路和覆盖苔藓的荒池,传递出一种和谐的自然之美。诗中“要令溪水接,莫碍野云来”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流动的期待,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一句“只恐庵居兴,难淹出世材”则引发了对隐居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人担忧长期隐居会影响个人的事业发展,揭示了对人生价值和追求的思考。整首诗透过自然的意象,传达了对世俗的反思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尖龙舌地:形象地描绘了土地的形状,设置了诗的空间。
- 兰若此中开:强调了兰花的美丽,象征着清静与雅致。
- 曲径深依竹:描绘小路的蜿蜒,暗示环境的幽深。
- 荒池浅凿苔:表现出自然景色的荒凉与宁静。
- 要令溪水接:表达对自然流动的渴望。
- 莫碍野云来:希望自然的自由流动,不受限制。
- 只恐庵居兴:反映对隐居生活的忧虑,暗示对世俗成就的追求。
- 难淹出世材:突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尖龙舌”形象比喻土地。
- 拟人:将自然元素赋予人的特征,如“云来”。
- 对仗:如“曲径”与“荒池”,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花:象征高洁、典雅,代表诗人对清静生活的追求。
- 曲径:象征人生道路的曲折与复杂。
- 荒池:代表孤独与宁静,也暗示对世事的淡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兰若”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鱼
B. 兰花盛开的地方
C. 一种药草
D. 一种建筑 -
“曲径深依竹”中的“曲径”是什么意思? A. 直路
B. 曲折的小路
C. 大道
D. 高山 -
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态度是? A. 热爱
B. 反感
C. 无所谓
D. 忽视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问答》:同样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李白的《静夜思》:虽然主题是思乡,但同样展现了孤独与内心的思索,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文学概论》
- 《诗词的美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