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松潘道中作》

时间: 2024-09-19 21:51:05

铃辕小队拥旌旗,嘉命恭承远视师。

马齿六旬吾老矣,羊肠九折命驱之。

层峦细入龙眠画,秀岭雄于太白诗。

匹练悬流三百里,匡庐瀑布未云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铃辕小队拥旌旗,
嘉命恭承远视师。
马齿六旬吾老矣,
羊肠九折命驱之。
层峦细入龙眠画,
秀岭雄于太白诗。
匹练悬流三百里,
匡庐瀑布未云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松潘道上进行阅兵时的场景。小队伍拉着铃辕,迎风展旗,恭敬地承载着远道而来的将军的命令。年过六旬的我已经老了,但仍然被命令驱赶在这九曲羊肠小道上。层层山峦像是细致的龙眠画卷,秀丽的山岭比起太白的诗句更显雄伟。长长的瀑布在三百里外悬挂,匡庐的水流并未显得奇特。

注释:

  • 铃辕:指车辕上的铃铛,象征着队伍的整齐和威风。
  • 嘉命:好的命令、恩命。
  • 马齿六旬:六旬即六十年,表示年纪大。
  • 羊肠九折:形容道路狭窄曲折,像羊肠一样。
  • 层峦:指重重叠叠的山峦。
  • 龙眠画:比喻山的美丽如同画卷。
  • 秀岭:指秀美的山岭。
  • 匹练:形容水流像绸带一样悬挂。
  • 匡庐:指匡庐山,是山水画中常见的景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秉璋,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与军事活动的观察,风格清新而质朴。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军事活动频繁之时,诗人或在参与阅兵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然风光与军事生活的交融。

诗歌鉴赏:

《阅兵松潘道中作》是一首描写阅兵场景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古诗。诗中开头“铃辕小队拥旌旗”以生动的场景引入,展现出军队的整齐与威武。而“嘉命恭承远视师”则体现了对上级命令的尊重与服从,暗示了历史背景下的军事文化。

诗人在描绘军事活动的同时,也不忘抒发个人的感慨,尤其是“马齿六旬吾老矣”,表达了对自己年老体衰的无奈,同时也引出了“羊肠九折命驱之”的艰辛与不易。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展示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力。

接下来的几句转向自然描写,“层峦细入龙眠画,秀岭雄于太白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松潘地区的壮丽山川,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尤其是将自然与诗歌结合,强调了诗歌的美感与山水的雄伟。

最后两句“匹练悬流三百里,匡庐瀑布未云奇”则以夸张手法展现了水流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赞叹。整首诗以军事与自然交织,既有壮丽的场面,又有深刻的个人情感,充分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铃辕小队拥旌旗:描绘了阅兵时的场景,小队整齐有序,展现出军队的威武。
  • 嘉命恭承远视师:表明对上级命令的尊重与服从,强调军人对职责的尽职尽责。
  • 马齿六旬吾老矣: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迈的感慨,增添了个人色彩。
  • 羊肠九折命驱之:形容道路的艰难与曲折,暗示了军旅生活的辛苦。
  • 层峦细入龙眠画:通过细致的比喻,展现出山峦的美丽,仿佛画卷展开。
  • 秀岭雄于太白诗:比较山的雄伟与太白的诗句,显示出自然的壮丽超越了文学的美。
  • 匹练悬流三百里:描绘了长河的壮观,巧用夸张手法。
  • 匡庐瀑布未云奇:强调匡庐山的瀑布虽美,但未必奇特,表达了对自然的谦逊之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层峦细入龙眠画”,将自然景观比作画卷,增强了诗的意境。
  • 夸张:如“匹练悬流三百里”,通过夸张表现水流的壮观。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工整,展现出古诗特有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军旅生活的感慨与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自身命运的思考,传达了在历史与自然交织的背景下,个人情感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铃辕:象征军队的整齐与威风。
  • 羊肠:象征艰难崎岖的道路,引申为人生的曲折。
  • 层峦:代表自然的壮美与高远。
  • 匹练:展现水流的柔美与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嘉命”指什么? A. 美好的命令
    B. 难以遵循的命令
    C. 不好的命令
    D. 不明的命令

  2. 诗人对自己年纪的感慨出现在以下哪一句? A. 锦绣河山
    B. 马齿六旬吾老矣
    C. 匡庐瀑布未云奇
    D. 羊肠九折命驱之

  3. 诗中哪个意象体现了自然的雄伟? A. 层峦
    B. 铃辕
    C. 羊肠
    D. 匡庐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比较刘秉璋的《阅兵松潘道中作》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刘秉璋更侧重于军事与个人感受的结合,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和诗意。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风格与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