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岩山》

时间: 2025-01-19 23:55:45

千古仙居物象饶,道成丹熟昼升霄。

岩前宝磬转松韵,洞口灵池应海潮。

崖折百花迟日晚,鹤归清夜唳声遥。

登临渐到希夷境,手拂行云度石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古仙居物象饶,道成丹熟昼升霄。
岩前宝磬转松韵,洞口灵池应海潮。
崖折百花迟日晚,鹤归清夜唳声遥。
登临渐到希夷境,手拂行云度石桥。

白话文翻译:

这座古老的仙居环境丰富多彩,道理已经成熟,白天升上了天空。岩石前的宝磬发出松树的韵味,洞口的灵池应和着海潮的声响。崖边的花朵在傍晚时分显得迟缓,鹤在清幽的夜晚中归来,鸣叫声遥远可闻。登上高处渐渐进入那种超然的境界,手轻轻拂过流动的云朵,走过石桥。

注释:

  • 仙居: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形容环境幽静、清雅。
  • 丹熟:指道理得以成熟,象征修道成就。
  • 宝磬:一种石制的乐器,发声清脆悦耳。
  • 灵池:形容水池清澈而灵动。
  • 崖折:指山崖的转折处。
  • 希夷境:一种超然物外、清净无为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诗风朴实而富有情感,常常关注民生与社会现实,作品内容广泛,涵盖了山水、田园、咏史等题材。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西岩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创作时,白居易可能正值人生的某个重要阶段,渴望寻找精神的寄托与归属。

诗歌鉴赏:

《西岩山》不仅描绘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更蕴含了诗人对道理的思考与追求。开头的“千古仙居物象饶”即表明了这里的悠久历史与丰富的自然景观,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诗中提到的“道成丹熟”,则是隐喻了白居易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他在这山水之间,寻求的是一种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升华。

在描写手法上,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意象,如“岩前宝磬转松韵”、“洞口灵池应海潮”,这些生动的描绘使得整个场景立体而富有情感,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尤其是“鹤归清夜唳声遥”,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宁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诗的尾声“登临渐到希夷境,手拂行云度石桥”,则表现出一种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似乎在说,只有通过对自然的领悟,才能达到那种超然的境地。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敬仰,也是一种对自我心灵的探索和升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千古仙居物象饶:描述了西岩山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地方,自然景色丰富。
  2. 道成丹熟昼升霄:指诗人对道理的理解已经成熟,像丹药一样在阳光下升腾。
  3. 岩前宝磬转松韵:宝磬的声音与松树的韵律相互交织,表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4. 洞口灵池应海潮:灵动的水池随着海潮的涨落,展现了自然的动态美。
  5. 崖折百花迟日晚:山崖的转折处,花朵在黄昏时显得迟缓,暗示时间的流逝。
  6. 鹤归清夜唳声遥:夜晚,归来的白鹤发出遥远的鸣叫,增添了清幽的气氛。
  7. 登临渐到希夷境:登高渐渐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表达了内心的向往。
  8. 手拂行云度石桥:轻轻拂过流动的云彩,走过石桥,象征着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道成丹熟”,将道理比作丹药,形象生动。
  • 拟人:如“鹤归清夜唳声遥”,赋予鹤以情感,使景物更生动。
  • 对仗:整首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西岩山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不仅展现了美丽的山水景色,也隐含了诗人对道理的思考与追求,体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居:象征着理想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的归宿。
  • 宝磬:代表音乐与和谐的象征,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灵池:象征着清澈与灵动,代表内心的宁静与纯净。
  • :象征着高洁与孤独,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千古仙居”指的是?

    • A. 一处古老的寺庙
    • B. 一座山
    • C. 一片森林
    • D. 一座城市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道成丹熟”象征着诗人对__的理解。

  3. 判断题:诗中“鹤归清夜唳声遥”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享受。 (对/错)

答案:

  1. B
  2. 道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之美,展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宁静。
  • 孟浩然《春晓》:以清新的春景表达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魅力。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与白居易的《西岩山》都描绘了山水的美,但李白更注重豪放与个性,而白居易则偏向细腻与平和,展现了不同的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白居易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