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绩和李参政湖上杂咏
魏了翁
古之求仁者,信道不蕲获。
颜生何所乐,宁蹈饥寒厄。
能知四勿功,六根本非贼。
白话文翻译:
古代追求仁德的人,坚信自己的信念而不求名利。
颜回为何而乐呢?难道甘愿经历饥寒的困苦?
能够知晓四个“不”的功德,六根本不是贼。
注释:
- 求仁者:追求仁德之人,常指有道德追求的人。
- 信道:信仰自己的道理和信念。
- 蕲获:这里是指追求、渴望得到某种东西。
- 颜生:指颜回,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德行闻名。
- 蹈饥寒厄:经历饥寒和困苦。
- 四勿功:即“不贪、不妄、不失、不邪”的功德。
- 六根本非贼: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非贼意指要克制贪欲。
典故解析:
- 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对仁义的追求而著称。
- 四勿功:这一理念反映了道家和儒家对内心修养的重视。
- 六根:佛教用语,指五感加上意识,常被用来讨论人们的欲望和烦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了翁,字子文,号杨天,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散文。其作品风格清新,常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湖畔,表现诗人对古代仁德之人的思考,以及对当时社会追名逐利风气的反思。
诗歌鉴赏:
魏了翁的《绩和李参政湖上杂咏》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古人追求仁德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当今社会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提到“古之求仁者”,引出对古代圣贤的思考,强调了一种内心的追求,而非外在的名利。第二句通过颜回的例子,质疑现代人对幸福的定义,是否甘愿忍受生活的艰辛以追求真正的快乐。这种对比让人思考现代人是否遗忘了内心的追求。
而最后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内涵,提到的“四勿功”和“六根”强调了内心修养和欲望的克制。诗人通过对古今对照,表现出一种对精神追求的渴望,以及对当今社会风气的不满。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有着深邃的哲理思考,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立见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古之求仁者,信道不蕲获。:古代追求仁德的人,坚定信念,不求名利。
- 颜生何所乐,宁蹈饥寒厄。:颜回为何快乐?难道甘愿忍受饥寒的困苦?
- 能知四勿功,六根本非贼。:懂得四个“不”的人,六根不是贼,意指对内心的修养和欲望的克制。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上下句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饥寒厄”比喻生活的艰苦,反映内心的追求。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古代仁德思想的追求,表达了对当今社会风气的反思和对内心修养的强调。
意象分析:
- 仁德:象征着高尚的品德和对人性的关怀。
- 饥寒: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反映真实的人生状态。
- 四勿:象征着修身养性的追求,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克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颜生”指的是谁? A) 孔子
B) 颜回
C) 李白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四勿”指的是什么? A) 不贪、不妄、不失、不邪
B) 不懒、不骄、不恨、不怨
C) 不贪、不嗔、不痴、不慢
D) 不忧、不惧、不怒、不喜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古代仁德思想的反思
C) 对自然风光的赞美
D)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绩和李参政湖上杂咏》都展现了诗人对内心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但前者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流露,而后者则更关注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与对古人智慧的继承。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魏了翁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