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慢 观猎》
时间: 2025-01-06 23:18: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二时慢 观猎》 作者:尤侗 〔明代〕
望平原连天野烧,猎猎风吹千骑。缚裤褶雕弓韝臂。盘尽山头谷尾。犬走鹰飞,猿啼雁叫,洒血成红雨。到日暮叠鼓鸣笳,酹酒烹鲜,再杀一回足矣。记少日卢龙塞上,蛮府参军无事。戏逐孤儿,短衣匹马,射虎南山里。载黄獐满车,归从妻子夸示。叹残年抚髀生肉,郁郁谁能堪此。索米金门,摊书玉局,见猎空欢喜。问先生谁伴,嗟乎子虚亡是。
白话文翻译
在广阔的平原上,火光与天相连,风猎猎地吹过,千骑飞驰。人们穿着缚裤,手握雕弓,臂膀上绑着弦。山头和谷底的猎物都已被围住,犬吠鹰鸣伴随着猿啼雁叫,鲜血洒落成红雨。到了日暮,鼓声和鸣笳声交织,饮酒烹鲜,再杀一回也就足够了。想起年轻时在卢龙塞上,蛮府的参军无所事事。和孤儿们嬉戏,短衣匹马,射杀南山的老虎。满车的黄獐归来,向妻子夸耀。叹息年岁渐长,抚摸着大腿上的肉,愁苦谁能忍受。索要米饭和金门,摊开书本和玉局,看到猎物心中空欢喜。问先生谁和我作伴,唉,子虚的身影早已消失。
注释
- 缚裤:一种束腿的裤子。
- 雕弓:用雕刻装饰的弓。
- 韝臂:弓弦的部位,通常指弓的拉弦部分。
- 猿啼:猿猴的叫声。
- 洒血成红雨:形容猎杀时流出的鲜血像雨一样洒落。
- 卢龙塞:指的是长城一带,古时边防重地。
- 蛮府:指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府邸。
- 子虚:古代诗文中常用作形容虚无缥缈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尤侗(约1550-1620),明代诗人,字子能,号天池,山西人。他的诗风受杜甫影响,擅长写景抒情,尤其在边塞诗方面有较高成就。
创作背景: 《十二时慢 观猎》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边疆战争频繁的时期。诗中表现了对狩猎活动的热爱和对青春年华的追忆,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十二时慢 观猎》是一首描绘狩猎场景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猎物的热爱,同时也透露出人生短暂的思考。开篇以“望平原连天野烧”描绘出一幅辽阔的草原景象,强烈的视觉效果令人感受到自然的壮阔。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猎猎风吹千骑”展现了狩猎队伍的气势,结合“犬走鹰飞”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猎捕的紧张气氛。
随着诗意的推进,诗人不仅描绘了狩猎的兴奋与热血,还引入了对往昔的追忆,尤其是“记少日卢龙塞上”的回忆,表达了对年轻时光的向往和对现状的无奈。诗的最后,诗人通过“索米金门,摊书玉局”描绘了一种渴望,但又感叹“子虚亡是”,突显了人生命运的无常和对逝去岁月的惋惜。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望平原连天野烧:描绘辽阔的草原,仿佛与天相连,营造出广阔的气氛。
- 猎猎风吹千骑:形象地描绘出猎人们在风中奔跑的情景,增强了画面的动感。
- 缚裤褶雕弓韝臂:具体描写猎人的装备,展现出狩猎活动的专业性。
- 犬走鹰飞,猿啼雁叫,洒血成红雨:多重声音与画面交织,增强了狩猎的紧张氛围。
- 到日暮叠鼓鸣笳:日暮时分,鼓声和号角声响起,形成一种节日的氛围。
- 记少日卢龙塞上:回忆年轻时的经历,带有怀旧之情。
- 叹残年抚髀生肉:感叹年岁渐长,身体的变化,蕴含着对生命的无奈。
- 问先生谁伴,嗟乎子虚亡是:对友人和过往的追忆,表达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鲜血比作“红雨”,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 拟人:用“犬走鹰飞”赋予动物以人类的行为,生动形象。
- 对仗:如“犬走鹰飞,猿啼雁叫”,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狩猎活动的热爱,对青春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折射出深刻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狩猎:象征着勇气和生存的斗争。
- 黄獐:代表自然的丰饶和猎人的成就。
- 鲜血:象征着生命的流逝和猎杀的残酷。
- 短衣匹马:体现了诗人年轻时的洒脱与豪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缚裤”指的是什么?
- A) 裙子
- B) 一种束腿的裤子
- C) 长袍
- D) 短裤
-
诗中提到的“卢龙塞”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京城
- B) 边防重地
- C) 南方
- D) 西域
-
诗中的“子虚亡是”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怀念
- C) 孤独
- D) 无奈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尤侗的《观猎》与王之涣的《登高》均表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前者侧重于狩猎的热血与怀旧,后者则表现了对壮丽山河的感慨。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在不同情境下对生命的感悟,但尤侗更强调了具体活动中的热情与孤独。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