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子》
时间: 2025-01-02 09:18: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罨重城。凄凄风雨都来,伴我孤征。渐湿雾凄迷不断,薄寒料峭还生。秋心暗惊。沉沉不放新晴。倚槛慵开銮镜,临流罢抚银筝。漫忘却他乡茱萸节近,黄花放后,白衣人远,但见拍水沙凫野渡,寥天云雁烟汀。黯销凝。匆匆又听橹声。
白话文翻译:
在这重叠的城头,凄凉的风雨纷纷而来,陪伴我孤独的征途。渐渐地,湿雾朦胧不散,寒气料峭又重新出现。秋天的心情暗自惊恐,厚重的云层不肯散去新晴的光辉。我懒得打开窗前的镜子,临河而坐,停止弹奏银筝。渐渐忘记乡间的茱萸节即将来临,黄花已开过,白衣人远去,只见水面拍打沙洲的野渡,遥远的天空中云雁隐约。黯然神伤中,匆匆又听到橹声。
注释:
- 罨重城:指重重叠叠的城郭。
- 凄凄:形容天气阴冷、悲凉。
- 薄寒料峭:指初秋时节的寒意微生。
- 茱萸节: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习俗中有佩茱萸的传统。
- 拍水沙凫:形容水面上鸭子嬉戏的场景。
- 烟汀:指烟雾弥漫的沙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庄棫(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其诗风细腻,常有沉郁之感,反映了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创作背景:
《八六子》创作于清代,正值诗人个人经历与社会动荡时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秋天凄凉氛围的感受,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八六子》是一首充满秋意的抒情诗,整首诗在凄凉的气氛中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开篇描绘了沉重的城郭与凄风苦雨的交织,给人一种孤独感。随着情绪的深入,诗人用“渐湿雾凄迷不断”展现了心境的模糊和对未来的迷茫。秋天的寒意不仅是自然的变化,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写照。
在“倚槛慵开銮镜,临流罢抚银筝”中,诗人表现出对生活的倦怠与无奈,似乎在告别过去的繁华,转向一种内心深处的空虚。随后的茱萸节、黄花的描写,则隐喻着时间的流逝与对故乡的思念,尤其是“白衣人远”的意象,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及归属感的缺失。
最后几句对自然的描写,虽有“黯销凝”的伤感,但又在“匆匆又听橹声”中带出一种生活的继续与希望。这种复杂的情感让整首诗在凄凉中透出一丝温暖,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罨重城:开篇以城郭为背景,设置了孤独的场景。
- 凄凄风雨都来,伴我孤征:描绘了诗人在风雨中孤行的情境,突显孤独感。
- 渐湿雾凄迷不断,薄寒料峭还生:湿雾与寒意的交织,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迷茫和不安。
- 秋心暗惊:秋天的到来让诗人感受到一种隐秘的震撼。
- 倚槛慵开銮镜,临流罢抚银筝:表现了诗人的倦怠与无心,仿佛在告别过去的生活。
- 漫忘却他乡茱萸节近:对故乡节日的忘却,显示了离别的痛苦。
- 黄花放后,白衣人远:时间的流逝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 但见拍水沙凫野渡:描绘自然景象,暗示诗人对生活的沉思。
- 黯销凝:情感的低谷,表现出内心的沉重。
- 匆匆又听橹声:生活的继续与希望的隐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秋心暗惊”,将秋天与心情结合,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如“薄寒料峭还生”,赋予寒意以生命,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通过悲凉的自然景象映射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雨:象征着困扰与不安。
- 秋心:代表诗人对秋天的感受,暗含孤独与思念。
- 茱萸节:象征着对故乡的怀念与传统的牵挂。
- 黄花与白衣人: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茱萸节”指的是哪一天?
- A. 农历八月十五
- B. 农历九月九日
- C. 农历十月一日
- D. 农历七月七日
-
“倚槛慵开銮镜”中“銮镜”指的是什么?
- A. 镜子
- B. 美酒
- C. 书籍
- D. 笛子
-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 A. 快乐
- B. 忧伤
- C. 愤怒
- D. 喜悦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庄棫《八六子》与李清照《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但庄棫的情感更显沉重,而李清照则多了一份柔情与婉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庄棫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