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 登钓台》
时间: 2025-01-06 22:55: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奇峰万叠锁澄江,但见钓台天际。正凭眺愁云四起。忽感十年情思。鞭指燕山,剑挥越峤,都付西风泪。想当日五月披裘,不下元纁,只烟雨一竿而已。问如今有谁还记,指点濑头旧事。附托云霄,声闻岩穴,不独严光矣。笑客星犯座,太史应也附会。避利名利名仍有,何必黄昏过此。奋袖一歌,阴霾都散,明月秋如洗。许剑荒亭外,野鹤长空清唳。
白话文翻译
高耸的奇峰层层叠叠,锁住了清澄的江水,只看到钓鱼台在天边。正凝望着,愁云四起,忽然怀念起十年的情思。手指着燕山,挥剑指向越峦,所有的思绪都化为西风中的泪水。想当年五月我披着皮衣,不下元纁(即红色丝绸),只有一竿烟雨而已。问现在还有谁记得,能指点那滩水边的旧事。寄托在云霄之上,声音传到岩穴,不止是严光的名声。笑着说客星犯座,太史也在附和。避开名利的人依然存在,何必在黄昏时光过这样的日子。振袖高歌,阴霾全部散去,明月如洗的秋天。许多剑客在荒亭外,野鹤在长空中清啼。
注释
- 奇峰:指奇特的山峰。
- 澄江:指清澈的江水。
- 愁云:忧愁的云。
- 燕山、越峤:都是中国的山名,代表着遥远的地方。
- 元纁:古代的一种红色丝绸。
- 附托云霄:寄托在高空之中。
- 客星:指流星或星宿,古人认为星宿有时会影响人的命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佟世南,清代诗人,生于康熙年间,善于山水诗及抒情诗,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怀,风格清新且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生活的一段时光中,可能是在其对往昔经历的追忆与思考之时,表达了对人生、情感和自然的深切感悟。
诗歌鉴赏
《十二时 登钓台》通过描绘奇峰与清江,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中优美的意象层出不穷,展示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诗人借助“钓台”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渔樵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曾经美好时光的怀念。
在情感的表现上,诗人从忧愁入手,逐步展开对友情与往昔的追忆,尤其是对燕山与越峦的指向,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与不舍。诗中“阴霾都散,明月秋如洗”的描写,则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展现了清代山水诗的特点,兼具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奇峰万叠锁澄江:描绘了山峦起伏,江水清澈的自然景象。
- 但见钓台天际:钓台在远方的美丽景象,表现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正凭眺愁云四起:凝望的同时,愁绪随之而生。
- 忽感十年情思:突然涌现出对过去十年的情感思考。
- 鞭指燕山,剑挥越峤:指向遥远的山峦,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
- 都付西风泪:所有的情感化为泪水,表现出深沉的伤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阴霾都散”比喻情感的释放。
- 对仗:如“避利名利名仍有”体现了古诗典雅的对仗工整。
- 拟人:把自然景观赋予情感,使得整首诗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反思,传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望,体现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奇峰:象征险峻与高远,代表追求理想的艰难。
- 钓台:象征宁静与隐逸,表现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西风泪:象征思念与伤感,传达对过往的追忆与不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钓台”象征着什么? A. 生活的繁华
B. 宁静隐逸的生活
C. 名利的追逐
D. 自然的狂野 -
“阴霾都散,明月秋如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沉重
B. 对未来的乐观
C. 对生活的无奈
D. 对爱情的追忆
答案:1-B,2-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佟世南的《十二时 登钓台》更注重情感的抒发,而王维则更多地体现了山水的静谧。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