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忆少年》
时间: 2025-01-08 07:18: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诗名:十二时/忆少年
作者:佚名 〔宋代〕
日将旦阴曀潜消。天宇扇祥飚。边陲静谧,夜熄鸣刁。文教普旁昭。兴太学多士舒翘。奉宗祧。新庙榜宸毫。配侑享於郊。慈宁万寿,四海仰东朝。男女正,中壶至桃夭。年屡稔,漕舟衔尾夥,高廪接楹饶。庙堂自有擎天一柱,功比汉庭萧。多少群工同德,俊乂旁招。吉祥诸福集,燮理四时调。三年郊见,六变奏咸韶。望云霄。降福与唐尧。
白话文翻译
日将要升起,阴云渐渐消散。天空中飘荡着祥和的风。边境安静,夜晚的鸣叫声也熄灭了。文教普及,四方的学问都在发扬光大。兴办太学,士人们都能展现自己的才华。祭祀祖先的宗庙,新的榜文在帷幔上书写。祭品供奉在郊外,祝愿慈宁长寿,四海的人们都仰望东边的朝廷。男女正值青春,正如桃树的花朵。这些年丰收,船只在水上成群结队,高楼连接着屋檐,丰收的粮食满仓。庙堂中自有一根撑天的柱子,功绩可比汉朝的萧何。多少群英志同道合,俊杰们相互招揽。吉祥的福气汇聚,调和四季的和谐。三年一度的祭典,六变的乐曲奏响咸韶。仰望云霄,愿赐福于唐尧。
注释
字词注释
- 阴曀:阴云,指隐蔽的云层。
- 祥飚:祥和的风。
- 边陲:边远地区,指边境的地方。
- 文教:文化教育。
- 太学:古代的最高学府。
- 宗祧:宗族的祭祀。
- 慈宁万寿:祝愿长寿和安宁。
- 桃夭:桃花,象征青春和美好。
典故解析
- 唐尧:古代贤明的君王,代表着理想的治国理念。
- 汉庭萧:指汉朝的萧何,象征着治国的贤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此诗作者为佚名,创作于宋代,时代背景为宋朝的繁荣与文化兴盛。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对少年时代的怀念,描绘了理想的社会与美好的前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与对未来的憧憬。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晨的宁静与祥和,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篇描写日出的时刻,阴云渐消,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暗示着希望与活力。接着,诗人描绘了边陲的安静与夜晚的平和,突显出社会的安定。
诗中提到的太学,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崛起与文化的复兴,显示出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渴望。祭祀宗庙的仪式,以及对长寿和吉祥的祝愿,体现了对祖先与传统的尊重。同时,诗中通过描写丰收的年景与繁荣的景象,传达出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期盼。
整首诗气韵生动,情感真挚,既有对美好生活的描绘,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展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充满了乐观与积极向上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将旦阴曀潜消:清晨将至,阴云渐渐消散,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天宇扇祥飚:天空中有祥和的风,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边陲静谧,夜熄鸣刁:边境地区安静,夜晚的鸣叫声消失,暗示着和平的环境。
- 文教普旁昭:文化教育的普及,象征着社会的进步。
- 兴太学多士舒翘:太学兴起,士人们展现才华,表现出对人才的重视。
- 奉宗祧。新庙榜宸毫:祭祀祖先,新的榜文在庙宇中书写,强调对传统的尊重。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将朝阳比作希望)、对仗(如"男女正,中壶至桃夭")、象征(桃树象征青春)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象征希望与新生。
- 云:象征着变化与无常。
- 桃:象征青春与美好。
- 船:象征安逸与丰收。
- 柱:象征支撑与稳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太学”指的是:
A. 最高学府
B. 农田
C. 宗庙
D. 宴会 -
诗中提到的“唐尧”象征的是:
A. 战争
B. 贪婪
C. 理想的治国理念
D. 个人成就
答案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春望》相比,这首诗注重社会的和谐与文化的繁荣,而李白则更侧重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描绘。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反映了不同的主题与背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