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吊草堂禅师》
作者: 李洞 〔唐代〕
杖屦疑师在,房关四壁蛩。
贮瓶经腊水,响塔隔山钟。
乳鸽沿苔井,斋猿散雪峰。
如何不见性,倚遍寺前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寺院,诗人用杖和鞋子来表示他对禅师的怀念,四周静谧,只有墙壁上蟋蟀的鸣叫。寺内贮藏的瓶子里装着腊水,山中传来的钟声使人感到遥远。乳鸽在苔藓覆盖的井边徘徊,斋猿则在雪峰间游荡。可是,为什么我无法领悟到真理呢?我只能倚靠在寺前的松树上。
注释:
- 杖屦(zhàng liǔ): 拐杖和鞋子,象征着行走的禅者。
- 房关(fáng guān): 房屋的围墙,暗示寺院的封闭与宁静。
- 蛩(qióng): 蟋蟀,表达秋天的宁静与孤寂。
- 贮瓶(zhù píng): 储藏的瓶子,象征着禅的内省与反思。
- 腊水(là shuǐ): 腊制的水,可能隐喻着时间的流逝。
- 响塔(xiǎng tǎ): 铃声响起的塔,表明寺庙的神圣气氛。
- 乳鸽(rǔ gē): 幼鸽,象征纯洁与宁静。
- 斋猿(zhāi yuán): 斋戒的猿猴,暗示佛教的清净与戒律。
- 性(xìng): 真实的本性或真理。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禅院的环境,表现了禅宗的思想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尤其在禅宗诗歌方面有独到见解。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禅宗盛行之际。诗人通过对寺院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禅理的思考与体悟。
诗歌鉴赏:
《吊草堂禅师》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诗中描绘的寺院环境,给人一种宁静、孤独的感觉。开篇的“杖屦疑师在”,以杖和鞋作为引子,表明诗人对禅师的思念和对过去的追忆。接下来的描写中,四壁的蟋蟀鸣叫似在诉说着时光的流逝。贮瓶的腊水、响塔的钟声,营造出一种超然的氛围,使人感受到禅宗所追求的内心宁静。
“乳鸽沿苔井,斋猿散雪峰”,这两句描绘了自然中的生灵,暗示着生命的清新与简单,而在这宁静中,诗人却感到一种无奈的困惑:“如何不见性,倚遍寺前松。”这一句点明了诗的主题,诗人虽然身处于如此清静的环境中,但却无法领悟到禅的真谛,暗示着对内心自我探索的渴望和无奈。
整首诗在意境上给人以深思,既体现了对禅宗的思考,也表现了人对真理的追寻,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的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杖屦疑师在”:杖与鞋,暗示行走的禅者,怀念禅师。
- “房关四壁蛩”:房屋的围墙和暗处的蟋蟀,营造幽静的环境。
- “贮瓶经腊水”:瓶中储藏的腊水,象征时间与内省。
- “响塔隔山钟”:山中传来的钟声,表明距离和时间的遥远感。
- “乳鸽沿苔井”:描绘自然生灵,暗示纯洁与宁静。
- “斋猿散雪峰”:猿猴在雪峰间游荡,象征清净与自由。
- “如何不见性,倚遍寺前松”:最终的质问,表达对真理的追寻与困惑。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内心的感受,如“乳鸽沿苔井”象征宁静。
- 对仗:如"杖屦疑师在,房关四壁蛩",展示工整的形式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内心真理的追寻与渴望,尽管身处宁静的环境,却无法感受到真正的禅意。诗人通过对自然和环境的描绘,反映出对自我的探索和内心的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杖屦:象征行走与探索。
- 房关:隐喻封闭与宁静的环境。
- 蛩:象征孤寂与时光的流逝。
- 腊水:象征时间的沉淀与内心的反思。
- 乳鸽:象征纯真与宁静的生活。
- 斋猿:象征戒律与佛教的清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杖屦”指的是什么? A. 鞋子和拐杖
B. 书籍和笔
C. 竹笛和琴
答案: A -
“如何不见性”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真理的追寻
C. 对朋友的怀念
答案: B -
下列哪一句描绘了寺院的宁静? A. “乳鸽沿苔井”
B. “响塔隔山钟”
C. “房关四壁蛩”
答案: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问答》 王维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李洞的《吊草堂禅师》,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思考。李白以月夜的宁静引发思乡之情,而李洞则通过寺院的静谧表现对禅理的探索与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禅宗诗歌选》
- 《李洞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