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与熊王二秀才同宿僧院》

时间: 2025-01-04 13:58:49

共将缨上尘,来问雪山人。

世网从知累,禅心自证真。

境空宜入梦,藤古不留春。

一听林公法,灵嘉愿寄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与熊王二秀才同宿僧院 武元衡 〔唐代〕

共将缨上尘,来问雪山人。 世网从知累,禅心自证真。 境空宜入梦,藤古不留春。 一听林公法,灵嘉愿寄身。

白话文翻译

我们一同带着世俗的尘埃,来向雪山的高僧请教。 明白了世间的纷扰是束缚,禅心自然能证得真理。 在空灵的环境中容易进入梦境,古老的藤蔓不留下春天的痕迹。 一旦听闻林公的佛法,心灵便愿意寄托于此。

注释

  • 缨上尘:比喻世俗的尘埃,指世俗的烦恼和纷扰。
  • 雪山人:指高僧,因其居住在雪山附近而得名。
  • 世网:比喻世俗的纷扰和束缚。
  • 禅心:指修禅的心境。
  • 境空:指环境空灵,无世俗之扰。
  • 藤古不留春:比喻古老的藤蔓不再有春天的生机,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 林公法:指林公(可能是一位高僧)的佛法。
  • 灵嘉愿寄身:指心灵愿意寄托于佛法之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武元衡(758-815),唐代诗人,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曾任宰相。其诗风清新,多写景抒情,尤擅长五言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武元衡与两位秀才(熊王二)一同在僧院中宿夜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以及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世俗与禅修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首联以“缨上尘”与“雪山人”相对,形象地描绘了世俗与禅修的对比。颔联进一步阐释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禅修的认同。颈联通过“境空宜入梦”和“藤古不留春”的意象,加深了诗人对清净境界的向往。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和对禅修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共将缨上尘,来问雪山人:诗人与其余两位秀才一同带着世俗的尘埃,来向雪山的高僧请教,表达了他们对世俗的厌倦和对禅修的向往。
  2. 世网从知累,禅心自证真:诗人明白了世间的纷扰是束缚,而禅心自然能证得真理,这是对禅修生活的认同和追求。
  3. 境空宜入梦,藤古不留春:在空灵的环境中容易进入梦境,古老的藤蔓不留下春天的痕迹,这是对清净境界的向往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4. 一听林公法,灵嘉愿寄身:一旦听闻林公的佛法,心灵便愿意寄托于此,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和对禅修生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缨上尘”与“雪山人”的对比,突出了世俗与禅修的差异。
  • 象征:“藤古不留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世网从知累,禅心自证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以及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对比世俗与禅修的生活,诗人表达了对清净境界的向往和对佛法的虔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缨上尘:象征世俗的尘埃和烦恼。
  • 雪山人:象征高僧和清净的生活。
  • 境空:象征空灵的环境和清净的心境。
  • 藤古不留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雪山人”指的是什么? A. 高僧 B. 雪山 C. 世俗之人 D. 普通僧人

  2. 诗中的“缨上尘”象征什么? A. 清净 B. 世俗的尘埃 C. 高山的尘土 D. 佛法的尘埃

  3. 诗中的“境空宜入梦”表达了什么? A. 对世俗的向往 B. 对清净境界的向往 C. 对梦境的向往 D. 对时间的感慨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武元衡的这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多地描绘了自然景物,而武元衡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内心的感受和对佛法的虔诚。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武元衡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和武元衡的创作背景。
  • 《唐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