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河东赠别炼师 武元衡 〔唐代〕
多累有行役,相逢秋节分。 游人甘失路,野鹤亦离群。 戎马犯边垒,天兵屯塞云。 孔璋才素健,羽檄定纷纷。
白话文翻译:
多次奔波于旅途,恰逢秋分时节相遇。 游人甘愿迷失方向,野鹤也离开了群体。 战马侵犯边疆堡垒,天军驻扎在边塞云端。 孔璋才华向来健壮,紧急文书必定纷至沓来。
注释:
- 多累:多次劳累。
- 行役:旅途中的劳顿。
- 秋节分:秋分时节。
- 甘失路:甘愿迷失方向。
- 野鹤亦离群:比喻诗人孤独无依。
- 戎马:战马。
- 边垒:边疆的堡垒。
- 天兵:指朝廷的军队。
- 屯塞云:驻扎在边塞云端,形容军队驻扎之地高远。
- 孔璋:指诗人自己,武元衡的字。
- 羽檄:紧急军事文书。
- 定纷纷:必定纷至沓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武元衡(758-815),唐代诗人,字孔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宰相。武元衡的诗风清新,多抒发个人情感,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武元衡在秋分时节与一位炼师(道士)分别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旅途劳顿的感慨,以及对时局动荡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分时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旅途劳顿的感慨和对时局动荡的忧虑。诗中“游人甘失路,野鹤亦离群”一句,以游人和野鹤的孤独形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助。而“戎马犯边垒,天兵屯塞云”则反映了当时边疆的紧张局势,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最后两句“孔璋才素健,羽檄定纷纷”,则展现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对国家大事的积极参与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多累有行役,相逢秋节分。
- 诗人多次奔波于旅途,恰逢秋分时节与炼师相遇。
- 游人甘失路,野鹤亦离群。
- 游人甘愿迷失方向,野鹤也离开了群体,比喻诗人孤独无依。
- 戎马犯边垒,天兵屯塞云。
- 战马侵犯边疆堡垒,天军驻扎在边塞云端,反映边疆紧张局势。
- 孔璋才素健,羽檄定纷纷。
- 诗人自比孔璋,才华向来健壮,紧急文书必定纷至沓来,展现自信和参与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游人甘失路,野鹤亦离群”中,游人和野鹤的孤独形象比喻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助。
- 对仗:“戎马犯边垒,天兵屯塞云”中,戎马与天兵、犯边垒与屯塞云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旅途劳顿的感慨和对时局动荡的忧虑,同时展现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积极参与态度。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游人、野鹤、戎马、边垒、天兵、羽檄。
- 详细解释:游人和野鹤的孤独形象,戎马和边垒的紧张局势,天兵和羽檄的军事行动,都体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游人甘失路”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游人的迷茫 B. 游人的孤独 C. 游人的无奈 D. 游人的自由
- “戎马犯边垒”一句反映了什么情况? A. 边疆和平 B. 边疆紧张 C. 边疆繁荣 D. 边疆荒凉
- “孔璋才素健”中的“孔璋”指的是谁? A. 诗人自己 B. 炼师 C. 朋友 D. 敌人
答案: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诗人对时局动荡的忧虑。
- 王昌龄的《出塞》:描绘了边疆的紧张局势。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武元衡的《河东赠别炼师》都反映了诗人对时局动荡的忧虑,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武元衡的全部诗作。
- 《唐诗三百首》:精选了唐代诗人的代表作,包括武元衡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