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正则擢第归江陵》

时间: 2025-01-04 13:45:28

客路商山外,离筵小暑前。

高文常独步,折桂及龆年。

关国通秦限,波涛隔汉川。

叨同会府选,分手倍依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客路商山外,离筵小暑前。高文常独步,折桂及龆年。关国通秦限,波涛隔汉川。叨同会府选,分手倍依然。

白话文翻译:

在商山之外的旅途中,离别的宴席设在小暑之前。他的高雅文章常常独领风骚,年纪轻轻便已折得桂冠。国家的边界与秦地相连,波涛汹涌隔断了汉川。有幸一同被选入会府,分别时的心情更加依依不舍。

注释:

  • 客路:旅途。
  • 商山: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
  • 离筵:离别的宴席。
  •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夏季的第五个节气。
  • 高文:高雅的文章。
  • 独步:独一无二,无人能及。
  • 折桂:比喻考试或竞赛中获得第一名。
  • 龆年:童年,指年纪很轻。
  • 关国:国家的边界。
  • 秦限:秦地的边界。
  • 波涛:汹涌的波浪。
  • 汉川:汉水,这里指汉水流域。
  • 叨同:有幸一同。
  • 会府:指朝廷或官府。
  • 分手:分别。
  • 倍依然:更加依依不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武元衡(758-815),唐代诗人,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宰相。武元衡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写景抒情,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武元衡为送别友人魏正则而作。魏正则可能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即将归乡,武元衡在离别之际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祝愿和对离别的不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离别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和对离别的深切感慨。诗中“高文常独步,折桂及龆年”一句,既赞美了友人的才华,又暗示了友人的年轻有为。而“关国通秦限,波涛隔汉川”则通过地理意象,增强了离别的遥远和不易。最后两句“叨同会府选,分手倍依然”,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士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客路商山外”:诗人身处旅途,地点在商山之外,暗示了离别的背景。
  2. “离筵小暑前”:离别的宴席设在小暑之前,强调了离别的时节。
  3. “高文常独步”:友人的文章高雅,常常独领风骚,赞美了友人的才华。
  4. “折桂及龆年”:友人年纪轻轻便已取得优异成绩,比喻友人的年轻有为。
  5. “关国通秦限”:国家的边界与秦地相连,暗示了离别的遥远。
  6. “波涛隔汉川”:波涛汹涌隔断了汉川,增强了离别的不易。
  7. “叨同会府选”:有幸一同被选入会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认同。
  8. “分手倍依然”:分别时的心情更加依依不舍,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折桂及龆年”中,“折桂”比喻考试或竞赛中获得第一名。
  • 对仗:“关国通秦限,波涛隔汉川”中,“关国”与“波涛”,“通秦限”与“隔汉川”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离别与祝愿。诗人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和对离别的深切感慨。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商山、离筵、小暑、高文、折桂、关国、秦限、波涛、汉川。
  • 解释:商山代表旅途的起点,离筵和小暑共同构成了离别的时节背景,高文和折桂赞美了友人的才华和成就,关国和秦限、波涛和汉川共同构成了离别的地理和情感距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折桂及龆年”中的“折桂”比喻什么? A. 考试中获得第一名 B. 摘取桂花 C. 攀登高山 D. 获得荣誉
  2. 诗中“关国通秦限”中的“秦限”指的是什么? A. 秦地的边界 B. 秦朝的限制 C. 秦地的山脉 D. 秦地的城市
  3. 诗中“分手倍依然”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愤怒 C. 依依不舍 D. 冷漠

答案: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是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未来的祝愿。
  •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的送别诗,同样充满了对友人的关怀和对离别的感慨。

诗词对比: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武元衡《送魏正则擢第归江陵》: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王勃的诗更多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鼓励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而武元衡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离别的深切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武元衡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唐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武元衡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