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看东风》
时间: 2025-01-01 11:22: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声甘州·看东风
作者: 刘将孙 〔宋代〕
看东风天上放梅开,经岁又新成。
笑柳眼迷青,桃腮改白,蝶舞尘惊。
任是万红千紫,无力与春争。
想建章鳷鹊,犹是残霙。
不比腊前憔悴,拨寒炉榾柮,茶薄烟清。
快玉龙战罢,四野迥收兵。
望红花扶桑国里,玉玲珑海天平。
晴窗下,疏疏花雨,滴滴春声。
白话文翻译
看那东风吹来,天空中梅花盛开,一年又一年地焕然一新。
柳树的眼睛迷离在青色中,桃花的腮红变成了白色,蝴蝶在尘土中翩翩起舞。
即使是万紫千红,我也无力与春天争辉。
我想象着在建章宫中,鹊鸟在枝头鸣叫,却仍是残留的寒霜。
与腊月前的憔悴相比,拨动寒炉的灰烬,茶水的烟雾清淡而清新。
像是玉龙在战斗中归来,四野安静地收拢了兵马。
望着扶桑国里的红花,海天交融,宛如玉玲珑般平坦。
在晴窗下,细细的花雨纷纷而落,春声滴滴悦耳。
注释
- 东风:春风,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梅开:梅花开放,指春天的来临。
- 笑柳:柳树的枝条轻柔,似乎在微笑。
- 桃腮:桃花的颜色,古代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 腊前憔悴:腊月前的衰败,指冬天的寒冷。
- 拨寒炉榾柮:拨动寒炉里的木炭,意指炉火微弱。
- 快玉龙战罢:形容战斗结束,归来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将孙,字子瑶,号青山,是宋代的词人,生于北宋时期,生活在南宋。其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人生感悟及离别情绪为题材,风格细腻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八声甘州·看东风》创作于春天,正值万物复苏之际。诗人以春景为背景,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机与希望。
诗歌鉴赏
《八声甘州·看东风》是一首描绘春天的词作,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与生命的活力。开篇即以“看东风天上放梅开”引入,春风带来梅花的绽放,象征着新生与希望。诗中通过“笑柳眼迷青”和“桃腮改白”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柳树、桃花的变化富有生命力,令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生机。
在“任是万红千紫,无力与春争”中,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敬畏和无奈,尽管花色繁多,但在春天的气息面前,仍显得微不足道。这种情感在后续的“想建章鳷鹊,犹是残霙”中得以加强,诗人追忆往昔的繁华,却为残留的寒霜感到惋惜。
整首词在描写春天的同时,也隐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快玉龙战罢,四野迥收兵”暗示着春天的归来与冬天的结束,象征着新的开始。
最后,诗人在“晴窗下,疏疏花雨,滴滴春声”的描写中,给人以宁静而温馨的感觉,似乎在享受着春天的每一个细节,也让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看东风天上放梅开:东风吹来,梅花开放,象征春天的到来。
- 经岁又新成:一年又一年,梅花总是重新绽放。
- 笑柳眼迷青,桃腮改白:柳树与桃花的美丽变化,生动展现春天的生机。
- 蝶舞尘惊:蝶飞舞在花间,令人惊喜。
- 任是万红千紫,无力与春争:纵使万紫千红的花卉,也无法与春天的美丽争辉。
- 想建章鳷鹊,犹是残霙:想起往昔的繁华,却只剩下残留的寒霜。
- 不比腊前憔悴:与冬天的憔悴相比,春天的景象显得更为生动。
- 拨寒炉榾柮,茶薄烟清:拨动炉火,烟雾清淡,暗示生活的宁静。
- 快玉龙战罢,四野迥收兵:春天如同战斗结束,四野恢复安宁。
- 望红花扶桑国里,玉玲珑海天平:眺望扶桑国的红花,海天一色如玉,象征理想与美好。
- 晴窗下,疏疏花雨,滴滴春声:在阳光明媚的窗下,花雨如丝,春天的声音轻轻滴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玉龙”比喻春天的归来,展现生动形象。
- 拟人:将柳树与桃花拟人化,增强情感表达。
- 对仗:如“万红千紫”、“晴窗下,疏疏花雨”,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自然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揭示了春天带来的希望与生机。
意象分析
- 东风:象征春天和生命的开始。
- 梅花:象征坚韧与美丽。
- 柳树与桃花:象征青春与爱情。
- 蝴蝶:象征自由与美好。
- 战斗与归来:象征生活的起伏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看东风”指的是哪个季节的到来?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诗中提到的“笑柳”主要形容什么?
- A. 柳树的美丽
- B. 柳树的生机
- C. 柳树的轻柔
- D. 柳树的憔悴
-
“快玉龙战罢”中的“玉龙”象征什么?
- A. 春天的归来
- B. 冬天的结束
- C. 战斗的胜利
- D. 生活的宁静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描写春天的细腻情感。
- 苏轼《定风波》: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感悟。
诗词对比:
- 刘将孙《八声甘州·看东风》与李白《静夜思》的对比:
- 刘将孙关注春天的生机与自然的变化,情感细腻;而李白则更多关注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情感深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词学名著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