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雨萧萧》

时间: 2025-01-01 12:06:17

雨萧萧、春寒欲暮。

杜鹃声转□□。

东风与汝何恩怨,强管人间去住。

行且去。

漫憔悴十年,愁得身成树。

青青故宇。

看浩荡灵修,徘徊落日,不乐复何故。

曾听处。

少日京华行路。

青灯梦断无语。

风林飒飒鸡声乱,摇落壮心如土。

今又古。

任啼到天明,清血流红雨。

人生几许。

且赢得刘郎,看花眼惯,懒复赋前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摸鱼儿·雨萧萧
作者: 刘将孙 〔宋代〕

雨萧萧春寒欲暮。
杜鹃声转。
东风与汝何恩怨,
强管人间去住。
行且去。
漫憔悴十年,
愁得身成树。
青青故宇。
看浩荡灵修,
徘徊落日,
不乐复何故。
曾听处。
少日京华行路。
青灯梦断无语。
风林飒飒鸡声乱,
摇落壮心如土。
今又古。
任啼到天明,
清血流红雨。
人生几许。
且赢得刘郎,
看花眼惯,
懒复赋前度。

白话文翻译

春雨淅淅沥沥,寒意逼人,正值黄昏。
杜鹃的啼声渐渐响起。
东风与你之间有什么恩怨,
为何要强迫人间纷扰无定?
不如离去。
我已憔悴了十年,
愁苦得像一棵树。
青翠的故乡,
看那浩荡的灵气,
在落日的余晖中徘徊,
不快乐又有什么用呢?
曾经听说过,
年轻时在京城的行路。
青灯下的梦已破灭,无法言语。
风中树木沙沙作响,鸡鸣声杂乱,
我的壮志像尘土般被摇落。
如今已是古老的事情,
任凭杜鹃啼叫到天明,
清血流淌成红色的雨。
人生有多少?
且赢得刘郎的青睐,
看花的眼光已经习惯,
懒得再赋前度的词句。

注释

  • 萧萧:形容雨声或风声。
  • 杜鹃:指杜鹃鸟,常被用来象征离愁别绪。
  • 东风:春天的风,象征温暖与生机。
  • 憔悴:形容因忧愁或病痛而变得消瘦。
  • 青灯:古代读书人夜读时所用的灯,象征孤独与苦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将孙,宋代词人,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现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其词风细腻,常见对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词写于春雨时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以及内心的感受,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诗歌鉴赏

刘将孙的《摸鱼儿·雨萧萧》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苦短的思考。开篇即以“雨萧萧春寒欲暮”引入,营造出一种阴郁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冷清与孤寂,杜鹃的啼声更添了几分哀愁。诗人在表达情感时,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个人心理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

词中多处提及“行且去”、“任啼到天明”等句,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放下的态度,似乎在告诉读者,面对生活的种种困扰,最终只能选择离去。诗人用“愁得身成树”来形容自己的愁苦,生动地描绘了内心的沉重与无奈。

此外,诗中的“青灯梦断无语”更是将孤独的读书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过往青春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在整首词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传达了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展现了浓厚的思乡情和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萧萧春寒欲暮”:描绘春天的雨声,营造出一种寒冷和即将入夜的氛围。
  2. “杜鹃声转”:杜鹃声响起,传递出忧伤的情绪。
  3. “东风与汝何恩怨”:质问东风与自己之间的关系,表达对生活的困惑。
  4. “强管人间去住”:形容生活的无常和难以掌控。
  5. “行且去”:表达放下的决心。
  6. “漫憔悴十年”:感叹自己经历的痛苦与磨难。
  7. “愁得身成树”:用树来象征自己因愁苦而僵化的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如“愁得身成树”。
  • 拟人:将东风与人类情感相联系,增添诗意。
  • 对仗:如“看浩荡灵修,徘徊落日”,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过往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同时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忧伤与无常。
  • 杜鹃:离愁别绪的象征。
  • 青灯:孤独与苦读的象征。
  • :生命的坚韧与内心的沉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雨萧萧”主要表达了什么情绪? A. 欢快
    B. 忧伤
    C. 愉快
    D. 激动

  2. “愁得身成树”中的“树”象征什么?
    A. 生命力
    B. 无奈与沉重
    C. 幸福
    D. 青春

  3. 诗人对东风的态度是?
    A. 感激
    B. 质疑
    C. 无所谓
    D. 依赖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将孙的《摸鱼儿·雨萧萧》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人生的感慨,但刘将孙更倾向于对生活无常的深刻思考,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的思念与忧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