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话汴州新政书事寄令狐相公》
时间: 2025-01-04 06:44: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客有话汴州新政书事寄令狐相公
——刘禹锡
天下咽喉今大宁,
军城喜气彻青冥。
庭前剑戟朝迎日,
笔底文章夜应星。
三省壁中题姓字,
万人头上见仪形。
汴州忽复承平事,
正月看灯户不扃。
白话文翻译:
天下的咽喉之地如今安宁,
军城里喜悦的气氛直达苍穹。
庭前的剑戟在朝阳中迎接新的一天,
笔下的文字在星空下闪烁光芒。
三省的墙壁上刻有众多名字,
万千人头上显现出威仪。
汴州忽然恢复了平安的局面,
正月的灯会家家户户都敞开着门。
注释:
- 咽喉:指重要的战略要地。
- 大宁:大安宁,形容国家安定。
- 军城:指驻军的城池。
- 剑戟:古代武器,象征军事力量。
- 笔底:指写作时的笔尖,象征文人。
- 三省:指唐代的中央政府机构,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承平:指国家安定的局面。
- 看灯:指元宵节观赏灯火的习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醉翁,唐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政治家。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刻的社会政治见解而闻名。曾多次任职,经历了政治上的起伏,致力于改革。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中期,正值社会动荡后期,国家逐渐恢复安宁。诗中表达了对国家新政的欣喜以及对民生改善的期盼,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诗歌鉴赏:
《客有话汴州新政书事寄令狐相公》是一首充满希望与喜悦的诗作。全诗通过描绘汴州的安定与繁荣,反映了刘禹锡对国家新政的期望与参与感。首句“天下咽喉今大宁”直接引入主题,表达了国家在经过战乱后,终于迎来了和平的局面。诗中充满了军城的喜庆气氛,展现了军民同庆的景象。
接下来的两句“庭前剑戟朝迎日,笔底文章夜应星”,则通过对比军事与文化,表现了国家在安定环境下,文治武功的双重发展,体现了诗人对士人责任感的重视。这种将军事与文人生活结合的描写,增强了诗的艺术美感。
后面的几句提及“三省壁中题姓字,万人头上见仪形”,不仅表现了国家治理的制度化,更是对民众身份的肯定,暗示了新的政权对百姓的重视与关怀。最后一句“正月看灯户不扃”,更是将节日的欢愉与人们的安宁结合在一起,表现了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整首诗运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形成了整齐有致的节奏感,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感受到诗中传达的浓厚的喜庆氛围与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下咽喉今大宁:形容国家重要的战略地区现已安宁,表明了对国家局势的乐观态度。
- 军城喜气彻青冥:军营的喜庆气氛普及到整个天空,展示了国泰民安的景象。
- 庭前剑戟朝迎日:庭院前的武器在朝阳下闪耀,象征着新的开始。
- 笔底文章夜应星:暗示诗人在夜晚创作的文字如星星般璀璨,引发对文化的思考。
- 三省壁中题姓字:提及政府的制度,强调政权的稳定与民众的认同。
- 万人头上见仪形:人们的尊严与形象,展现了社会的和谐。
- 汴州忽复承平事:汴州的恢复和平状态,表明了新政的成效。
- 正月看灯户不扃:正月元宵节的欢庆景象,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安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剑戟”与“文章”,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笔底文章”比作“星”,表现了文化的璀璨。
- 排比:通过连续的句式,增强诗的气势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新政的期待与对民生改善的庆祝,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安定与发展前景的思考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军城:象征国家的军事力量与防御。
- 剑戟:代表武装与保护。
- 笔底:象征文化与文学创造。
- 灯火:代表节日的欢乐与民众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天下咽喉”指的是哪个概念? a) 战争
b) 重要的战略要地
c) 文化 -
诗中“正月看灯户不扃”意指什么? a) 夏天
b) 冬天
c) 元宵节的欢庆 -
诗的作者是谁? a) 白居易
b) 李白
c) 刘禹锡
答案:
- b) 重要的战略要地
- c) 元宵节的欢庆
- c) 刘禹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的和谐。
- 杜甫《春望》:反映了国家动乱与民众苦难的对比。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与刘禹锡《客有话汴州新政书事寄令狐相公》对比:两者均表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但风格迥异,李白更显豪放,刘禹锡则偏向理智与细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刘禹锡传记与研究资料
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