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

时间: 2025-01-19 15:55:06

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

快鹰下韝爪觜健,壮士抚剑精神生。

我亦奋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

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声
陆游

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
快鹰下韝爪觜健,壮士抚剑精神生。
我亦奋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
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
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
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

白话文翻译

有人说秋天令人悲伤,我却喜欢在枕边听秋天的声音。
强健的鹰在空中俯冲,英勇的士人抚摸着剑,精神焕发。
我也在病弱中奋起,轻松地就能有捉拿敌人的豪情。
弦乐声中雁阵落下,诗篇也随之而成,笔力依然不逊于弓的力量。
草原上的草枯萎了,苜蓿也显得空荡荡,青海一带萧瑟的风卷起蓬草。
草书写完,我又重新上马,却是从皇帝的车驾下往辽东去。

注释

  • :古代用来形容鹰的爪子;此处形容鹰的锐利。
  • 擒胡兴:指捉拿敌人的豪情,体现了作者的豪壮志向。
  • 弦开雁落:形容音乐悠扬,雁阵因之而飞落,暗示诗歌的灵感来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慷慨、抒发家国情怀而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其壮志未酬的时期,历史背景也是南宋国势衰弱之时,陆游在诗中以秋声为引,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思考与奋斗的决心。

诗歌鉴赏

《秋声》通过对秋天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开头两句对秋声的喜爱,表面看似与传统的悲秋情绪相悖,实际上却揭示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秋季的深刻理解。接着,借助鹰的形象和壮士的意象,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豪壮的气概。尽管年事已高,身体虚弱,陆游依然表示出奋发向上的决心,这种“唾手可得”的豪情,正是他一生不屈的写照。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现实,描绘了草原秋景的萧瑟,表现了国家的衰败与个人的无奈。最后再提到“从銮驾下辽东”,则暗示着他可能的归隐与对国家的忠心。整首诗在对比中展现出一种悲壮的美感,既有对秋声的喜爱,也有对人生与国家的深切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说明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与常人不同。
    • 快鹰下韝爪觜健,壮士抚剑精神生:借鹰与壮士的形象,表现出一种勇敢与力量的精神。
    • 我亦奋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强调即使衰病也要奋起,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 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诗歌创作与音乐的结合,表达了诗歌的灵感与力量。
    • 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描绘秋天的萧瑟,反映出环境的变化。
    • 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表现作者的归隐之志和对国家的忠诚。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声与个人情感相连,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 对仗:在句式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秋声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在逆境中奋起的决心。

意象分析

  • 秋声: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变迁,同时也可以是一种思考与内省的声音。
  • 鹰与壮士:代表着勇气与力量,体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与不屈。
  • 草原与青海:象征着广阔的天地,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陆游的《秋声》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喜悦
    C. 奋斗与豪情

  2. 诗中提到的“快鹰”象征着什么? A. 速度与力量
    B. 悲伤
    C. 秋天的萧瑟

  3. “我亦奋迅起衰病”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A. 消极
    B. 绝望
    C. 积极向上

答案

  1. C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思考,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 李白的《将进酒》:豪情壮志与对人生的热爱,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诗词对比

  • 陆游的《秋声》与白居易的《秋夕》:两者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陆游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精神的斗争,而白居易则更倾向于对自然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陆游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