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远泛江送客用老杜韵》

时间: 2024-12-29 18:32:15

北风还入夜,波怒未能平。

江气云烟重,山光水墨轻。

荧荧渔火乱,惨惨暮寒生。

咫尺淮乡路,淹留系此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风还入夜,波怒未能平。江气云烟重,山光水墨轻。荧荧渔火乱,惨惨暮寒生。咫尺淮乡路,淹留系此情。

白话文翻译:

北风依然在夜里呼啸,波涛汹涌还未平息。江面上云雾弥漫,山间的光影如水墨画般淡薄。闪烁的渔火在夜空中摇曳,令人感到凄凉的寒意渐渐升起。离家不远的淮乡之路,恍惚间让我留恋这份情感。

注释:

  • 北风:指秋冬季节的寒风,象征着凄凉与孤独。
  • 波怒:波涛汹涌,形容江水的激烈与动荡。
  • 江气:江面上水汽弥漫,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 荧荧:形容微弱的光亮,这里指渔火。
  • 惨惨:形容凄凉、悲伤的情境。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实际上指虽然近却感到遥远的乡愁。

典故解析:

“咫尺淮乡路”中的“淮乡”指的是淮河流域,常被寄寓思乡之情,而“咫尺”则强调了作者内心的惆怅,虽然路途不远,却因心情而显得漫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字子远,号幽兰,晚号白石,生于北宋时期,擅长诗词,尤其在山水田园诗方面有较高造诣。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送别友人之际,正值秋冬交替之时,北风凛冽,江水波涛汹涌,诗人将离别与自然景色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对友人的深切眷恋与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北风、波涛、渔火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美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的开头“北风还入夜”直接引入了秋冬的寒冷气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感官冲击。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江面的沉重与山光的轻盈,形成鲜明的对比,既显示出自然的壮丽,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荧荧渔火乱,惨惨暮寒生”一句,渔火的闪烁与暮色的寒冷形成了对比,诗人通过这种景象传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惆怅。最后两句“咫尺淮乡路,淹留系此情”则将离别的情感升华,尽管地理上很近,心灵上的距离却遥不可及。

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浓烈的情感,展现了离别时的感伤与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宋代诗词中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北风还入夜:夜晚的寒风依然呼啸,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2. 波怒未能平:江水波涛汹涌,未能平静,象征着内心的不安与惆怅。
  3. 江气云烟重:江面的雾气沉重,给人一种压抑感。
  4. 山光水墨轻:山的光影如水墨画般轻盈,形成对比,表现出自然的柔美。
  5. 荧荧渔火乱:闪烁的渔火在夜空中摇曳,增添了夜晚的生机。
  6. 惨惨暮寒生:凄凉的夜色中寒意渐生,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
  7. 咫尺淮乡路:虽然距离故乡很近,却因情感的牵绊而显得遥远。
  8. 淹留系此情:对离别情感的留恋,体现出深厚的乡情。

修辞手法:

  • 对比:如“江气云烟重,山光水墨轻”,通过对比突出情感的复杂性。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其更具表现力。
  • 意象:使用“北风”、“渔火”等意象,传达孤独与思乡之情。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和对故乡的思念,情感基调中透着淡淡的忧伤与深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北风:象征孤独与寒冷。
  • 波涛:代表内心的激荡与不安。
  • 渔火:象征希望与生机,同时也暗示孤独。
  • 淮乡:寄寓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北风还入夜”中的“北风”象征什么? A. 温暖
    B. 孤独
    C. 快乐

  2. 诗中的“荧荧渔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A. 明亮
    B. 微弱
    C. 消失

  3. “咫尺淮乡路”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故乡的留恋
    B. 对友人的愤怒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离别与思乡之情,但杜甫更加强调对亲人的思念,而王之道则在自然景色中融入了个人的情感。

  • 李白《夜泊牛津》:李白的作品多表现豪情壮志,而王之道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孤独与思念,形成风格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之道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