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匡庐山高高几重,
山雨山浓复浓。
烧丹未住屏风迭,
骑驴来看香炉峰。
江上乌帽谁渡水,
岩际白衣人采松。
古句磨崖留岁月,
读之漫灭为修容。
白话文翻译:
庐山高耸入云,层峦叠嶂;
山雨如织,浓雾弥漫。
烧丹的道士还未停下来,
骑着驴子来观赏香炉峰。
江边戴着黑帽的人是谁在渡水?
岩石间穿着白衣的人正在采松。
古老的诗句刻在岩壁上,
读之如同岁月在流逝,令我心境平和。
注释:
字词注释:
- 匡庐:庐山的古称,指的是庐山的雄伟壮丽。
- 烧丹:指修道的人,通常与道教有关,烧丹是指炼丹,追求长生不老。
- 香炉峰:庐山的一座著名山峰,因其形似香炉而得名。
- 乌帽:黑色的帽子,古代常见的服饰。
- 白衣:道士的服装,象征清净和修道。
- 古句磨崖:古诗句刻在悬崖上的意思,表示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积淀。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烧丹”与“白衣”均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反映出人们对长生不老和自然的向往。“古句磨崖”则体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追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寅(1470年-1524年),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代著名画家、诗人。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悟,风格清新洒脱。
创作背景:
《庐山》创作于唐寅游览庐山时,庐山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唐寅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庐山的赞美和对道教思想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庐山为题,描绘了庐山的高峻与神秘,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的结合。首联“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浓复浓”通过叠字的形式加强了庐山的高耸感与雨雾弥漫的氛围,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清幽的意境。接下来的“烧丹未住屏风迭,骑驴来看香炉峰”则引入了人文元素,描绘了道士与游人,展现出山中生活的宁静与闲适。
更进一步,诗中提到的“江上乌帽谁渡水”与“岩际白衣人采松”不仅增添了画面感,也引发读者对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思考。最后两句“古句磨崖留岁月,读之漫灭为修容”则将诗的主题引向哲学的深度,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生活的反思。这首诗不仅是一幅自然的画卷,更是一种对人生与自然关系的深思,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匡庐山高高几重”:强调庐山的高耸,烘托出其壮丽的景观。
- 第二句:“山雨山浓复浓”:描绘山中雨雾的浓厚,增强了氛围的神秘感。
- 第三句:“烧丹未住屏风迭”:道士仍在炼丹,暗示着追求长生的执着。
- 第四句:“骑驴来看香炉峰”:游人骑驴上山,体现出游览的轻松与自在。
- 第五句:“江上乌帽谁渡水”:引发思考,江边的行人是什么身份,增加了悬念。
- 第六句:“岩际白衣人采松”:白衣道士在采摘松树,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七句:“古句磨崖留岁月”:古老的诗句刻在岩石上,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积淀。
- 第八句:“读之漫灭为修容”:读这些古句,心境得到平和,体现了修身养性的思想。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山雨山浓复浓”,对称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 比喻:香炉峰的描绘,形象生动,富有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历史与文化的追溯,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庐山:象征自然的壮丽与人文的深厚。
- 山雨:代表着自然的变化与神秘。
- 白衣:道士的形象,象征着修道与追求。
- 古句: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象征着智慧与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庐山的古称是什么?
A. 太白山
B. 匡庐
C. 武夷山
D. 仙居山 -
“白衣人”在诗中象征的是什么?
A. 游人
B. 道士
C. 渔夫
D. 学者 -
诗中提到的“香炉峰”是庐山的一部分吗?
A. 是
B. 不是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庐山谣》:同样描绘庐山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悟。
诗词对比:
- 唐寅的《庐山》与王维的《庐山谣》:两首诗均描绘庐山,但前者更侧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后者则更强调自然景观的雄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寅诗文集》
- 《明代文学研究》
- 《庐山文化史》
以上内容为对唐寅《庐山》的详细解析与介绍,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的意境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