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
袁去华
西风送雨鸣庭树。
嫩寒先到孤眠处。
愁极梦频惊。
马嘶天渐明。
千林枫叶赤。
寒事催刀尺。
树杪又斜阳。
迢迢归路长。
白话文翻译
西风送来细雨,庭院中的树木发出声音。
寒意渐浓,先在孤独的梦中袭来。
愁苦到极点,常常在梦中惊醒。
马嘶声中,天色渐渐明亮。
千林的枫叶已染成了红色。
寒冷的事情催促着刀尺的到来。
树梢上又洒下了斜阳。
漫长的归路,遥遥无期。
注释
字词注释
- 西风:指的是秋天的风,象征着萧瑟和落寞。
- 嫩寒:初秋的寒意,形容气温的变化。
- 孤眠处:指孤独的睡眠之地,反映了内心的孤寂。
- 愁极:极度的忧愁。
- 马嘶:马发出的叫声,象征着归途的开始。
- 千林枫叶赤:千树万林的枫叶全都变红,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寒事催刀尺:寒冷的事情催促着时间的流逝,刀尺象征着时间的无情。
- 树杪:树梢,指高处的树枝。
- 迢迢归路长:表示回家的路途遥远而漫长。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明确的典故引用,但“西风送雨”与“千林枫叶赤”常常出现在描写秋天的诗句中,反映了秋天萧瑟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去华,字廷芳,号瓯山,宋代词人。袁去华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情感细腻,常以秋天、寒冬为背景,表现内心的孤独与忧愁。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冬交替之际,诗人或是在思乡或是感慨人生,借用自然景色抒发内心的情感。
诗歌鉴赏
《菩萨蛮》以秋冬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开头两句“西风送雨鸣庭树”和“嫩寒先到孤眠处”描绘了秋风送来的细雨,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仿佛是秋天的脚步在悄然逼近。接下来的“愁极梦频惊”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梦中频繁惊醒,显得格外无奈和孤独。
“马嘶天渐明”暗示了黎明的到来,但马的嘶鸣也象征着归途的开始,似乎在提醒诗人要面对现实中漫长的归路。之后的“千林枫叶赤”,让人想象到秋天的绚烂与凋零,枫叶的红色不仅是自然的变迁,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思乡之情。
最后,诗人以“迢迢归路长”结束,传达了一种对未来的迷茫与孤独感。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出了一种秋冬交替时的深邃与孤独,非常值得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风送雨鸣庭树:西风带来细雨,庭院中的树木因风而响,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
- 嫩寒先到孤眠处:初秋的寒意开始侵袭,特别是在孤独的睡眠中,暗示诗人的孤独感。
- 愁极梦频惊:愁苦到极点,以至于在梦中也时常惊醒,表达了内心的焦虑。
- 马嘶天渐明:马的叫声响起,预示着天色渐亮,代表着新一天的开始。
- 千林枫叶赤:千树万林的枫叶都变红,象征着秋的到来,带有凋零的意味。
- 寒事催刀尺:寒冷的事物催促着时间的流逝,刀尺象征了无情和时间的流逝。
- 树杪又斜阳:树梢上洒下的斜阳,营造了一种温暖却又带有凋零感的景象。
- 迢迢归路长:漫长的归途,表达了对归家的渴望与对遥远路途的无奈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寒事”比作催促,表现出时间的无情。
- 拟人:赋予“西风”和“庭树”以情感,使自然景物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千林枫叶赤”与“树杪又斜阳”,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与内心的孤独感,表达了对生命、归属的思考,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在自然景色中找寻自身的情感寄托,展现了深刻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带来萧瑟与孤独。
- 枫叶:象征着生命的凋零与短暂的美。
- 斜阳:表示时间的流逝,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风”主要象征什么?
A. 春天的温暖
B. 秋天的萧瑟
C. 夏天的炎热
D. 冬天的寒冷 -
“愁极梦频惊”中的“梦频惊”意指什么?
A. 昏昏欲睡
B. 常常惊醒
C. 甜美的梦
D. 无法入睡 -
诗中提到的“千林枫叶赤”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忧伤
C. 愤怒
D. 迷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现孤独与思乡之情。
- 杜甫《春望》:描绘动荡的时代与内心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比较袁去华的《菩萨蛮》和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现了在孤独中对自然的感悟,但袁去华更多表现秋冬的萧瑟与愁苦,而李白则在月下寻求一种超越的洒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白与他的时代》
- 《杜甫的诗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