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流苏宝帐沈烟馥。寒林小景银屏曲。
睡起鬓云松。日高花影重。
沈吟思昨梦。闲抱琵琶弄。
破拨错成声。春愁著莫人。
白话文翻译:
在流苏装饰的华丽帐幕中,香气弥漫,仿佛沉浸在烟雾中;寒冷的林间小景映在银色屏风上,曲折而美丽。
刚睡醒,鬓发似云松般凌乱,阳光已高照,花的影子也变得浓重。
我在思索昨夜的梦,闲暇时抱起琵琶轻轻弹弄。
拨动琴弦,却错落成声,春天的愁苦无人能懂。
注释:
- 流苏:一种装饰物,常用在帐幕上,象征华丽。
- 沈烟馥:沉醉于烟雾中的香气。
- 鬓云松:形容头发凌乱如松树的模样。
- 花影重:花的影子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浓重。
- 沈吟:沉思、吟唱的状态。
- 琵琶:一种弦乐器,常用于抒情。
- 春愁:春天的忧愁,指因春季而引发的思绪。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琵琶"与"春愁"的搭配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代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去华,字子华,号静庵,南宋时期的词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的诗词风格多以细腻、婉约著称,常表现个人情感及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写于春日,反映了诗人在春天的宁静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愁苦,表现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菩萨蛮》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孤独。开篇用“流苏宝帐”与“寒林小景”勾勒出一个幽静而华美的环境,随后转入个人的内心世界,显示出诗人在这一美丽环境下的无奈和孤独。尤其是“日高花影重”一句,透出了一种时光流逝的惆怅,似乎在提醒诗人美好时光已不再。
“沈吟思昨梦”的意象引导读者进入诗人对过往的回忆,琵琶的轻声拨动与“春愁”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与孤独感。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孤独的内心世界与春天带来的复杂情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流苏宝帐沈烟馥:流苏装饰的帐幕中,香气弥漫,营造出一种华丽而安静的氛围。
- 寒林小景银屏曲:寒冷的树林映衬着小景,银色的屏风上曲折的图案增添了几分雅致。
- 睡起鬓云松:刚刚醒来,头发凌乱不堪,似乎经过一夜的梦境。
- 日高花影重:阳光已经高照,花的影子变得更加鲜明,暗示时间在流逝。
- 沈吟思昨梦:沉思往事,怀念昨夜的梦境,内心充满感慨。
- 闲抱琵琶弄:悠闲地抱起琵琶,随意弹奏,表现一种放松的状态。
- 破拨错成声:拨动琴弦,却发出杂乱的声响,象征内心的复杂情感。
- 春愁著莫人:春天的忧愁无人能懂,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鬓云松”比喻成松树,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头发凌乱状态。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流苏宝帐”与“寒林小景”,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春愁”赋予人性,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美丽春景下的孤独与愁苦,反映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表达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流苏:象征华丽与美好,带有一种梦幻的色彩。
- 琵琶:象征艺术与情感的表达,承载着诗人的内心世界。
- 春愁:体现了季节与诗人情感的交织,象征着无尽的思绪与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流苏宝帐”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 A. 华丽的帐幕
- B. 贫瘠的草地
- C. 寂静的山林
- D. 喧闹的街道
-
诗人通过琵琶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忧伤
- C. 愤怒
- D. 困惑
-
“春愁著莫人”一句的意思是:
- A. 春天的快乐无人能懂
- B. 春天的忧愁无人能理解
- C. 春天的美景无人欣赏
- D. 春天的声音无人听到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袁去华的《菩萨蛮》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但袁去华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而李清照则更强调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袁去华相关研究论文与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