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细草愁烟》
时间: 2025-01-19 16:40: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阑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白话文翻译:
细细的草在愁苦的烟雾中,幽雅的花儿在露水中显得害羞。站在栏杆上,那里总是让我销魂的地方。正午的阳光照在静谧的深院中,四周无人,偶尔有海燕双双飞过。身着轻薄的罗衣,香气残留的蕙香炉。天长地久,无法阻挡遥远的旅途。垂柳只知道招惹春风,怎么能让过路的人停留呢?
注释:
- 细草:细小的草,形象化了环境的幽静和柔和。
- 愁烟:忧愁的烟雾,传达出一种朦胧而愁苦的氛围。
- 幽花:隐秘而优雅的花。
- 凭阑:倚靠栏杆,表现出一种孤独和思考。
- 销魂:迷醉,形容美景带来的心灵震撼。
- 海燕:海燕是一种鸟,象征自由与远行。
- 罗衣:轻薄的衣服,表现出温婉的气质。
- 蕙炷:蕙香炉中的香料,传达出香气的余韵。
- 垂杨:垂柳,象征春天的温柔和生命的延续。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海燕”“垂杨”等意象常见于古代诗词中,象征自由、春天与柔情,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晏殊(991年-1055年),字叔原,号梦窗,宋代著名词人、政治家,文学成就斐然,以词见长,尤其擅长抒情词。其作品多表现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意境。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五代十国时,正值南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个人的情感往往寄托在自然景物中,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诗歌鉴赏:
《踏莎行·细草愁烟》是一首典型的晏殊风格的词作,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日幽静的庭院景致,诗人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开篇,将读者带入一种静谧而忧伤的氛围中。词中细腻的意象与情感交织,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对往昔的追忆。
通过“凭阑总是销魂处”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在此静谧环境中所引发的心灵震撼,正午的阳光打在深院中,四周无人,给人一种孤独而又宁静的感觉。随后,海燕双飞的意象带来了一丝生动,增添了动态的美感,而“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最后,诗人以“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总结,表达了对流逝时光的感慨与对行人匆匆离去的无奈,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愁。这首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时光流转的无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细草在烟雾中愁苦,幽花在露水中显得害羞,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忧伤的氛围。
- “凭阑总是销魂处。”:依靠栏杆,感受到内心的迷醉,表达对美景的向往。
-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正午阳光照耀下的深院无人,偶尔有海燕飞过,增添了宁静之中偶然的生动。
-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身着轻薄衣裳,蕙香炉中的香气仍在,表现出一种优雅与余韵。
- “天长不禁迢迢路。”:时间漫长,无法阻止远行的道路。
- “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垂柳只知道招惹春风,却无法留住过路的行人,感慨时光的无情与生命的流逝。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细草、幽花与愁苦、害羞相联系,增强了情感的表现。
- 拟人:垂杨“只解惹春风”,赋予了柳树情感,使自然景物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日高深院静无人”与“时时海燕双飞去”,对称工整,增强了音乐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达了对孤独与流逝时光的感慨,借助自然景物反映内心的情感,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意象分析:
- 细草:象征柔弱与愁苦,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 幽花:代表美好与脆弱,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感知。
- 海燕:象征自由与远行,带来生命的活力。
- 垂杨:象征春天的温柔与生命的延续,传达出对流逝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细草愁烟”意指什么?
- A. 草木茂盛
- B. 草在愁苦的烟雾中
- C. 草被春风吹动
-
“凭阑总是销魂处”中“销魂”指的是什么?
- A. 失去理智
- B. 心灵的震撼与迷醉
- C. 精神愉悦
-
诗中“带缓罗衣,香残蕙炷”表达了什么?
- A. 生活的忙碌
- B. 优雅与余韵
- C. 无所事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与李清照《如梦令》:两者都是抒情词,前者偏向于孤独与时光流逝,后者则表现对往事的追忆与怀念。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晏殊传记与作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