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纠合两淮复兴》

时间: 2025-01-19 15:29:28

扬州兵了约庐州,某向瓜洲某鹭洲。

直下南徐侯自管,皇亲刺史统千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扬州兵了约庐州,
某向瓜洲某鹭洲。
直下南徐侯自管,
皇亲刺史统千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扬州的战事已经结束,接下来是前往庐州的约定。某位官员向瓜洲和鹭洲的方向行进,直接到了南徐,那里由侯官自主管理,而皇室亲戚的刺史则指挥着上千只船只。

注释:

  • 扬州: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扬州市。
  • 庐州:古代地名,今安徽省合肥市。
  • 瓜洲:古代地名,位于扬州与庐州之间的水域。
  • 鹭洲:古代地名,指扬州附近的一个水域。
  • 南徐:指南方的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
  • :指侯爵,是一种贵族称号。
  • 刺史:古代地方官员,负责治理一个州。

典故解析:

“扬州兵了”可以看作是对当时战争结束的一个叙述,反映了社会动荡后的安定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以忠诚和高尚的气节著称,尤其是在抵抗元朝入侵时,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宋朝正面临外敌的侵扰和内乱,文天祥作为爱国志士,积极参与抵抗外敌,诗中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未来复兴的希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洁而有力,展现了文天祥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的开头“扬州兵了约庐州”,通过“兵了”一词,传达出战事的结束,暗示着国家安宁的希望。接着提到的“瓜洲”和“鹭洲”,不仅是地理的描写,更是对未来的期待与展望,让人感受到一种从战火中走向和平的过程。

“直下南徐侯自管”一句,点明了南方地区的地方治理,强调了稳定的重要性。而“皇亲刺史统千舟”则提及了皇室的力量和治理的规模,展现出朝廷的重视和动员能力。整首诗在描绘地理事物的同时,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国家复兴的渴望与对未来治理的展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扬州兵了约庐州:指战事结束,表示对未来的期盼和安排。
  • 某向瓜洲某鹭洲:提示了行进的方向,展现了当时的地理环境。
  • 直下南徐侯自管:南方的地方治理,表明了对地方治理的重要性。
  • 皇亲刺史统千舟:暗示了皇室的权威和调动资源的能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扬州兵了”与“皇亲刺史”,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诗中提到的地名不仅是地理的表述,也象征着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文天祥对国家安危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复兴的强烈愿望,表达了爱国情怀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扬州:代表着南宋的繁华与动荡,象征着国家的命运。
  • 庐州:象征着未来的希望与安宁。
  • 千舟:象征着庞大的动员能力与资源的调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扬州兵了”中的“兵”指的是什么? A. 军队
    B. 兵器
    C. 战争

  2. “皇亲刺史”所指的官员是什么级别? A. 一般官员
    B. 地方省长
    C. 最高统治者

  3. 诗中提到的“瓜洲”与“鹭洲”是指什么? A. 两个战场
    B. 两个地名
    C. 两个河流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文天祥的诗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关切,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个人对国家动荡的无奈与感伤。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但都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文天祥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