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建炎庚戌溃兵犯襄汉寒食阻趋光化拜扫追慕痛哭因成二诗 其一 张嵲 〔宋代〕
上庸寒食已无花,山木青青吐嫩芽。 此日伤心九原路,想无鸡犬祇鸣鸦。
白话文翻译
在上庸地区,寒食节时已经没有花了,山中的树木青青,吐出嫩芽。 这一天,走在通往墓地的路上,心中充满悲伤,想象中那里没有鸡犬,只有乌鸦在鸣叫。
注释
- 上庸:地名,今湖北竹山县一带。
- 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传统上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 九原路:指通往墓地的路,九原泛指墓地。
- 祇:只,仅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1096-1148),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南宋文学家、诗人。他的诗多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尤擅长五言诗。此诗作于建炎庚戌年(1130年),当时正值南宋初年,战乱频仍,诗人因战乱阻隔,无法前往光化拜扫先人墓地,心中充满悲痛。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建炎庚戌年,当时金兵南侵,战乱不断,诗人因战乱无法前往光化拜扫先人墓地,心中充满悲痛,遂作此诗以抒发内心的哀痛和对先人的追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时期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先人的深切怀念和对战乱带来的苦难的悲痛。首句“上庸寒食已无花”,以寒食节无花可赏的景象,暗示了战乱带来的荒凉和萧条。次句“山木青青吐嫩芽”,虽然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但在这战乱的背景下,这种生机显得尤为凄凉。后两句“此日伤心九原路,想无鸡犬祇鸣鸦”,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先人的哀思和对战乱的悲痛,想象中的墓地只有乌鸦在鸣叫,更增添了诗中的悲凉气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庸寒食已无花:上庸地区的寒食节已经没有花可赏,暗示了战乱带来的荒凉。
- 山木青青吐嫩芽:山中的树木青青,吐出嫩芽,虽然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但在这战乱的背景下,这种生机显得尤为凄凉。
- 此日伤心九原路:这一天,走在通往墓地的路上,心中充满悲伤。
- 想无鸡犬祇鸣鸦:想象中那里没有鸡犬,只有乌鸦在鸣叫,更增添了诗中的悲凉气氛。
修辞手法
- 象征:通过“无花”、“鸣鸦”等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战乱带来的荒凉和悲痛。
- 对比:春天的生机与战乱的荒凉形成对比,增强了诗中的悲凉气氛。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时期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先人的深切怀念和对战乱带来的苦难的悲痛。
意象分析
- 无花:象征战乱带来的荒凉和萧条。
- 山木青青:象征春天的生机,但在战乱的背景下显得凄凉。
- 鸣鸦:象征墓地的孤寂和悲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上庸”是指哪个地区? A. 湖北竹山县 B. 湖南长沙 C. 河南洛阳 D. 江苏南京
-
诗中的“九原路”指的是什么? A. 通往城市的路 B. 通往墓地的路 C. 通往山林的路 D. 通往河边的路
-
诗中的“鸣鸦”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墓地的孤寂 C. 战乱的喧嚣 D. 节日的喜庆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描绘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 王维《送别》:通过描绘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和对离别的哀伤。
诗词对比
- 张嵲此诗与杜甫《春望》都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但张嵲的诗更侧重于对先人的追思和对战乱的悲痛。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张嵲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