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前韵六首》

时间: 2024-10-02 22:45:14

若认诸空犹是妄,莫言众有便非真。

今朝试遣木居士,问取头陀庵里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次前韵六首 张嵲 〔宋代〕

若认诸空犹是妄,莫言众有便非真。 今朝试遣木居士,问取头陀庵里人。

白话文翻译:

如果认为一切皆空仍然是妄念,不要说万物存在就不是真实。 今天我派遣木制的居士,去询问那头陀庵中的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诸空:指一切皆空,佛教中的概念,认为世间万物皆无自性,空无一物。
  • 妄:妄念,错误的观念或想法。
  • 众有:指万物存在,与“诸空”相对。
  • 木居士:木制的佛像或代表佛教修行者的形象。
  • 头陀:佛教中的苦行僧,指修行刻苦的僧人。
  • 庵:小寺庙,常指僧人修行的场所。

典故解析:

  • 木居士:可能指佛教中的木制佛像,象征着佛教的智慧和慈悲。
  • 头陀庵:指苦行僧修行的场所,象征着佛教的修行和苦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约1096-1148),字子厚,号南轩,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也有涉及佛教思想的诗作。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佛教哲学的思考,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空”与“有”的哲学问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嵲在探讨佛教哲学时所作,通过木居士与头陀庵里人的对话,表达了对“空”与“有”的理解和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佛教哲学中的“空”与“有”的概念。首句“若认诸空犹是妄”,表明作者认为单纯地认为一切皆空仍然是妄念,暗示了“空”并非绝对的虚无。第二句“莫言众有便非真”,则指出万物存在也不是不真实,强调了“有”的实在性。后两句通过木居士与头陀庵里人的对话,进一步深化了对“空”与“有”的理解,体现了作者对佛教哲学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若认诸空犹是妄”,表达了作者认为单纯地认为一切皆空仍然是妄念,暗示了“空”并非绝对的虚无。
  • 第二句:“莫言众有便非真”,则指出万物存在也不是不真实,强调了“有”的实在性。
  • 第三句:“今朝试遣木居士”,通过木居士的形象,象征着佛教的智慧和慈悲。
  • 第四句:“问取头陀庵里人”,通过头陀庵里人的形象,象征着佛教的修行和苦行。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木居士和头陀庵里人的形象,比喻佛教的智慧和修行。
  • 对仗:首句与第二句形成了对仗,强调了“空”与“有”的对立与统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佛教哲学中“空”与“有”的探讨,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思考,体现了佛教哲学的深刻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居士:象征佛教的智慧和慈悲。
  • 头陀庵:象征佛教的修行和苦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诸空”指的是什么? A. 一切皆空 B. 万物存在 C. 错误的观念 D. 佛教的修行 答案:A

  2. 诗中的“木居士”象征什么? A. 佛教的智慧 B. 佛教的修行 C. 错误的观念 D. 万物存在 答案:A

  3. 诗中的“头陀庵”象征什么? A. 佛教的智慧 B. 佛教的修行 C. 错误的观念 D. 万物存在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通过山水田园的描写,体现了佛教的空灵之美。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体现了佛教的生死观。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张嵲的《再次前韵六首》:两者都体现了佛教的思想,但王维的诗更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而张嵲的诗更注重哲学的探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思想。
  • 《佛教哲学》:深入了解佛教哲学的书籍,有助于理解诗中的佛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