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用晦上人》

时间: 2025-01-04 09:50:22

帝里如何忘旧山,却因知已得名贤。

司仓道合唯无可,吏部交游祇大颠。

紫色袈裟无蕙带,清斋衬施有苔钱。

诗中琴里偏相忆,用晦还应信仲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用晦上人
作者: 魏野〔宋代〕

帝里如何忘旧山,却因知已得名贤。
司仓道合唯无可,吏部交游祇大颠。
紫色袈裟无蕙带,清斋衬施有苔钱。
诗中琴里偏相忆,用晦还应信仲先。

白话文翻译:

在京城中,怎能忘记那旧日的山川?只是因为知交好友都已成了名士。
在司仓的官道上,唯有无可奈何的苦闷;在吏部的交游中,竟然只是空虚的颠倒。
身着紫色袈裟却没有蕙草的带子,清淡的斋饭上却有苔藓的痕迹。
在诗中和琴声里,总是偏偏想念你,我想用“晦”这个字来寄托对仲先的思念。

注释:

字词注释:

  1. 帝里:指的是京城,这里象征着繁华的生活。
  2. 旧山:指诗人心中怀念的故乡或旧友。
  3. 知已:知心朋友。
  4. 司仓:指掌管仓库的官员。
  5. 吏部:主管官吏的部门。
  6. 袈裟:僧人穿的衣服,紫色象征高贵。
  7. 苔钱:苔藓,形容清淡的生活。
  8. 仲先:指诗人所思念的友人。

典故解析:

  • “用晦”可能指的是《诗经》中有关晦气的象征,或是指用“晦”字表达一种朦胧的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野,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主要以其诗作和风格被后人铭记。诗风多表现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常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相结合。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社会交往频繁的时期,诗人身处繁华的京城,内心却怀念故土与旧友,反映出对名利生活的无奈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寄用晦上人》通过对京城繁华的描绘与对故乡的思念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以及对友人深切的怀念。开篇的“帝里如何忘旧山”即直指心中无尽的乡愁,诗人虽然身处繁华之地,却难以忘怀那份对旧日山水的留恋。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述官场交游的空虚与无奈,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紫色袈裟和清斋的意象则凸显了诗人清高淡泊的性情,显示出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最后一句以“用晦”作结,既是对友人的思念,也是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友情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与珍视。整体而言,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现出一种隐秘而又浓厚的乡愁与友情之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帝里如何忘旧山:诗人置身于繁华的京城,却无法忘记故乡的山水,直接表露了对故乡的思念。
  2. 却因知已得名贤:因为有知心的朋友已经成名,反映出对朋友成就的欣慰与自豪,却也暗含孤独。
  3. 司仓道合唯无可:在官场上交往虽合意,却无法获得真正的心灵慰藉,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失望。
  4. 吏部交游祇大颠:交游的关系只是虚无的表面,反映了社会交往的空洞感。
  5. 紫色袈裟无蕙带:身着高贵的袈裟却没有蕙草的带子,象征着外表的光鲜与内心的孤寂。
  6. 清斋衬施有苔钱:简朴的斋饭上留下苔藓,暗示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与宁静。
  7. 诗中琴里偏相忆:在诗和琴声中思念朋友,表达了情感的细腻与深厚。
  8. 用晦还应信仲先:用“晦”字寄托对好友的思念,显示出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紫色袈裟”象征高贵的身份)、对仗(如“清斋衬施有苔钱”对比生活的清淡与繁华的虚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和友情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孤独,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旧山:象征故乡与过往,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与记忆。
  2. 紫色袈裟:象征高贵与清高,反映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3. 清斋:象征简朴和宁静的生活状态,体现诗人的淡泊心态。
  4. :象征文化修养与情感寄托,是诗人思念的载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旧山”指的是什么? A. 旧友
    B. 故乡
    C. 旧书

  2. “紫色袈裟无蕙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自豪
    B. 空虚
    C. 快乐

  3. “用晦”是指什么? A. 用愁苦
    B. 用光明
    C. 用朦胧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魏野的《寄用晦上人》更加强调对友情的思念,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对自由与孤独的追求;两者都在不同的情境中展现出内心的情感世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魏野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