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宵长慵早寐,念念客愁新。
灯影明高屋,蛩声动四邻。
满怀平日事,双鬓倦游身。
避地从漂转,西风羽檄频。
白话文翻译
夜长人懒早睡,心中思念客愁又新。
灯光照亮高高的房屋,蟋蟀的声音传遍四邻。
满怀往日的事情,双鬓已显疲惫的游子身。
为了避难而漂泊,西风频送来急报。
注释
- 宵长:夜晚很长。
- 慵早寐:懒得早早入睡。
- 念念:心中不断思念。
- 客愁:对身在异乡的忧愁。
- 灯影:灯光的影子。
- 蛩声:蟋蟀的叫声。
- 满怀:心中满是。
- 平日事:往日的事情。
- 双鬓:指两侧的鬓发,这里形容人因疲惫而显得苍老。
- 倦游身:游子的身体疲惫。
- 避地:为了避难而逃离的地方。
- 漂转:漂泊流转。
- 羽檄:古代的信件。
典故解析
“西风羽檄频”中的“羽檄”指的是羽毛传信的书信,古代常用作急信的象征,反映出诗人对急切消息的感受。这一意象常见于古代文学中,表现诗人对时局的关切与惶恐,暗示了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因其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而受到后人喜爱。他擅长描绘生活中的细腻感受,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宵长》创作于诗人漂泊他乡之际,正值国家动荡,个人境遇多舛,诗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时局的无奈感。
诗歌鉴赏
《宵长》通过夜晚的漫长与个人的孤独,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思乡情绪。首句“宵长慵早寐”便引入了诗人因夜长而不得安眠的状态,接着“念念客愁新”揭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异乡的孤独,情感深厚而真挚。
而“灯影明高屋,蛩声动四邻”则通过灯光与蟋蟀声的意象,将这种孤独感进一步深化,传达出夜晚的寂静与内心的喧嚣。诗人虽身处高屋之上,外界的声音却更显得孤独与无助。
“满怀平日事,双鬓倦游身”中,诗人不仅回忆往日,更感到身心俱疲,显示出游子的劳累与忧愁。最后两句“避地从漂转,西风羽檄频”则将个人的漂泊与社会动荡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变故的无奈与无助。
整首诗透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厚的情感,展现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心境,既有对往日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迷茫,构成了一幅情感丰富的画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宵长慵早寐:夜晚漫长,令人懒惰,不愿早早入睡。
- 念念客愁新:心中不断思念,对身在异乡的忧愁又添新愁。
- 灯影明高屋:灯光照亮了高高的房屋,营造出一种温暖却孤独的氛围。
- 蛩声动四邻:蟋蟀的叫声在四周回响,增添了夜的寂寥。
- 满怀平日事:心中记挂着往日的种种事情,显得更加忧虑。
- 双鬓倦游身:两侧的鬓发因疲惫而显得苍老,身体也感到疲惫不堪。
- 避地从漂转:为了避难而漂泊四方,生活不定。
- 西风羽檄频:西风频频送来急报,暗示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无常。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宵长慵早寐”和“念念客愁新”,形成了结构上的对称。
- 意象:灯影、蛩声等意象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氛围感。
- 拟人:将蟋蟀的声音与人心中的愁苦相呼应,增强了情感的传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表现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与思念,反映了社会动荡中的个人命运与情感的无奈,传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宵长:象征时间的漫长与孤独。
- 灯影:代表温暖的同时也映衬出孤独。
- 蛩声:蟋蟀的叫声象征着寂静中的悲凉。
- 双鬓:象征游子的疲惫与时间的流逝。
- 西风:常用于表达变故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宵长慵早寐”中的“慵”是什么意思?
- A. 急忙
- B. 懒惰
- C. 快乐
- D. 忧愁
-
在诗中,灯影和蛩声的作用是什么?
- A. 表达欢乐
- B. 增加孤独感
- C. 描写景色
- D. 表达生气
-
诗人“避地从漂转”指的是什么?
- A. 旅游
- B. 避难与漂泊
- C. 回家
- D. 工作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但更侧重于兄弟情。
- 《静夜思》:主题相似,都是在夜晚思念家乡,但李白的风格更为直白和激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刘子翚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宋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