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谕俗 其四》
时间: 2025-01-01 15:55: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愚氓扰潢池,艰难亦常态。
簪绅有包藏,事异吁可怪。
豺声久伺乱,鲸戮终何悔。
游言张凶焰,巧谍移机会。
初如卵壳微,跐践悉糜碎。
养成羽翮雄,飞掣韝绳外。
剪锄淹岁月,螫毒弥疆界。
向来诘端由,罪白不容盖。
南冠囚载路,东市诛其最。
隆宽俗与新,侥倖汝勿再。
白话文翻译:
愚蠢的民众扰乱了河池,艰难的处境已成常态。
士人内心隐藏着阴险,事情的不同令人惊讶。
狼叫声久已在外伺机而动,鲸鱼的惨杀终究会有什么悔恨?
流言蜚语放出凶焰,巧妙的谍者转移了机会。
起初如同微小的卵壳,践踏之后皆成碎片。
养成了强壮的羽翼,飞翔时已挣脱了绳索。
锄草剪枝耗费了岁月,毒刺遍及了疆界。
以往的质问根源,罪恶的真相不能掩盖。
南方的囚徒被迫沿路行走,东市里被处决的正是其最。
宽容蔚然的习俗与新风,侥幸的你别再重蹈覆辙。
注释:
- 愚氓:指愚昧的民众。
- 潢池:指水池,象征生活环境。
- 簪绅:指士人,常有隐秘之事。
- 豺声:指狼的叫声,象征凶狠的阴谋。
- 鲸戮:指鲸鱼的屠杀,象征大规模的暴力。
- 游言:指流言蜚语。
- 羽翮:指鸟的翅膀,象征自由与强大。
- 南冠囚:南方的囚徒,象征被迫害的人。
- 东市:古代市场,象征处决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宋代诗人,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其作品多描绘社会现实,反映人们的苦难与希望。
创作背景:
《谕俗 其四》创作于宋代,时局动荡,民众处于艰难之中。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揭示人性与社会习俗的复杂性。
诗歌鉴赏:
《谕俗 其四》是一首充满警醒与深邃思考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民众愚昧和士人阴险的描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复杂。开篇以“愚氓扰潢池”引入,直接指向民众的无知与无助,衬托出社会的艰难处境。接下来的描写通过“豺声”和“鲸戮”,展现外部环境的危险,象征着社会中潜伏的阴谋和暴力。
诗中“游言张凶焰”一句,反映出流言蜚语的危害,巧妙的谍者则暗示了人际之间的信任危机。后半部分“养成羽翮雄”则转向积极的意义,展现出在艰难中成长与挣扎的希望。最后两句以“南冠囚载路”和“东市诛其最”警示人们,重申了社会的不公与警觉。
全诗结合了严肃的社会批判与深刻的人性思考,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切关怀和对未来的殷切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愚氓扰潢池:愚昧的民众在这片水域中搅扰,象征社会的喧嚣与混乱。
- 艰难亦常态:生活中的艰难已成常态,表现出人们的无奈。
- 簪绅有包藏:士人内心藏有阴险,暗示了权力者的不良动机。
- 事异吁可怪:事情的变化令人惊讶,反映出社会的不稳定。
- 豺声久伺乱:狼的叫声在外伺机,象征着掠夺者的存在。
- 鲸戮终何悔:大规模的暴力后是否会有悔恨,发人深思。
- 游言张凶焰:流言蜚语如火焰般蔓延,令人恐惧。
- 巧谍移机会:巧妙的谍者操控机会,表现出人际间的阴险。
- 初如卵壳微:起初的微小如卵壳,隐喻事态的发展。
- 跐践悉糜碎:践踏之后皆成碎片,象征希望的破灭。
- 养成羽翮雄:在艰难中成长,获得自由与力量。
- 飞掣韝绳外:挣脱束缚,象征对自由的渴望。
- 剪锄淹岁月:耗费时间在无意义的劳作上。
- 螫毒弥疆界:毒刺遍布,象征社会的腐化。
- 向来诘端由:以往的质问根源何在,寻求真相。
- 罪白不容盖:罪恶的真相无法掩盖,显示社会的公正。
- 南冠囚载路:南方囚徒被迫行走,象征受害者的命运。
- 东市诛其最:东市是处决之地,暗示不公的审判。
- 隆宽俗与新:宽容的习俗与新风并存,反思传统与变革。
- 侥倖汝勿再:警示人们不要再抱有侥幸心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豺声”“鲸戮”等,形象地表现了社会的危险与残酷。
- 对仗:不少句子具有对仗的特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如“羽翮”象征自由与力量。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警示人们在愚昧与阴险中保持警觉,追求真正的自由与公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愚氓:象征无知与无助的民众。
- 豺声:象征外部环境的危险。
- 羽翮:象征力量与自由的追求。
- 南冠囚:象征被迫害的个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愚氓扰潢池”意指什么? A. 民众的无知
B. 自然环境的破坏
C. 权力的腐败 -
“游言张凶焰”中的“游言”指的是什么? A. 实际的对话
B. 流言蜚语
C. 书信往来 -
诗人对南冠囚的描写旨在强调: A. 个人的自由
B. 社会的不公
C. 政府的腐败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关注社会动荡与民生苦难。
- 白居易的《卖炭翁》:揭示社会底层人们的艰辛与不公。
诗词对比:
- 刘子翚 vs. 杜甫:两位诗人均关注社会现实,但刘子翚更加尖锐,杜甫则更具同情心。
- 主题对比:刘子翚强调警醒与反思,而杜甫更多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