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峰居士以地黄遗病翁因为作引》
时间: 2025-01-01 16:18: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君不见咸阳之原,泾渭之间。
灵苗丛生绿芊绵,春风莽莽胶晴烟。
天马嚼齕黄金涎,渴喷清流香浮川。
年深骏足宵腾迈,目有神光破昏昧。
方经夸异傥不诬,伊人服之功必倍。
君空种药南山隅,紫花褐实连庭除。
长鑱斸掘动云壤,婉婉尽拔生龙须。
饮之清醥观其德,宛如君子弥温克。
浮沈讵恤世论量,蒸曝益见中腴泽。
我年三十号病翁,空斋药杵声珑冬。
未能医国惭君赐,旧书且读蝇头字。
白话文翻译
你难道没有看到咸阳的原野,位于泾河与渭河之间吗?
灵芝草丛生,绿意绵延,春风吹拂,烟雾缭绕。
天马啃食黄金的涎液,渴望喷涌出清流,香气在河川中弥漫。
年复一年,骏马在夜里腾跃,眼中闪烁着光芒,驱散了黑暗。
所言的奇药并非虚妄,服用此药的人定会倍感其效。
你却空在南山隅种药,紫花和褐实交织在庭院。
用长镐挖掘动摇云土,细致地拔出生龙须。
饮用此药可清心养性,犹如君子一般温和有德。
浮沉之事岂能顾虑世俗之论,蒸晒后更加显出丰腴的气息。
我年三十号病翁,空荡的书斋中传来药杵的声音在冬日中回响。
未能医治国家,惭愧于君的赐予,老书中我只好细读那蝇头小字。
注释
- 咸阳:古代秦国的都城,位于今陕西省。
- 泾渭之间:泾河与渭河之间的地方,象征着分明的界限。
- 灵苗:指珍贵的药草或植物。
- 天马: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快速与卓越。
- 紫花褐实:紫色的花和褐色的果实,指代药材。
- 龙须:比喻药草的茎叶,生长在土壤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作见称。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事的感慨,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年三十时,正值人生的困惑与疾病交织之际,心中有着对国家、人生的深思与无奈。诗中提到的草药,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药物疗效的追求。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药材生长以及诗人自身的处境,展现了对生命、健康与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通过对咸阳原野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图景,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春意。接着,诗人将自然与药材结合,强调药材的珍贵与疗效,暗示了对健康的渴求与对生命的敬畏。
诗中“饮之清醥观其德,宛如君子弥温克”一句,表达了对药物功效的期待,药材的清纯与君子的品德相互映照,显示出药物不仅仅是治病的工具,更是一种高尚的象征。最后,诗人自述的身世与困境,反映了对自身无能的自责与对国家未来的担忧,结尾的“未能医国惭君赐,旧书且读蝇头字”更是将个人的失落与责任感结合,显得尤为沉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不见咸阳之原,泾渭之间:询问对方是否注意到咸阳的原野,强调其地理位置与重要性。
- 灵苗丛生绿芊绵,春风莽莽胶晴烟:描绘春天的生机,药材的生长与春风的温暖。
- 天马嚼齕黄金涎,渴喷清流香浮川: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出药材的珍稀与效果。
- 年深骏足宵腾迈,目有神光破昏昧:反映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活力。
- 方经夸异傥不诬,伊人服之功必倍:强调药物的真实效果与价值。
- 君空种药南山隅,紫花褐实连庭除:描写药材的种植,象征对健康的追求。
- 长鑱斸掘动云壤,婉婉尽拔生龙须:展现对药材的用心与细致。
- 饮之清醥观其德,宛如君子弥温克:比喻药物的纯净与高尚品德的结合。
- 浮沈讵恤世论量,蒸曝益见中腴泽:探讨世俗的评价与药物的真实效果。
- 我年三十号病翁,空斋药杵声珑冬:自述身世,表达对人生的无奈。
- 未能医国惭君赐,旧书且读蝇头字:道出对国家和个人责任的深切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饮之清醥观其德”,将药物与君子的品德相提并论。
- 夸张:如“天马嚼齕黄金涎”以强调药材的珍贵与效果。
- 对仗:如“浮沈讵恤世论量,蒸曝益见中腴泽”形成对称的句式,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生命的珍贵、健康的追求与个人的责任感展开,通过对药材的描绘与自我反思,表现出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苗:象征珍贵的生命与健康。
- 天马:代表卓越与快速的生命力。
- 紫花褐实:象征药材的生长与价值。
- 药杵:暗示着对健康的追求与努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天马”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卓越与快速
C. 健康 -
诗人提到的“空斋药杵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无奈与孤独
C. 希望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A. 对自然的热爱
B. 生命的珍贵与个人责任感
C. 战争的悲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春天与对国家的忧虑。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现对生命的感悟与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刘子翚的诗更注重对药物的描绘与生命的反思,而李白则更多体现豪放与饮酒作乐的精神。这种风格的对比展现了宋代诗人与唐代诗人在主题与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